天色渐晚,邯郸城外的旷野一片寂静,只有清风掠过草原的声音,夹杂着从远处传来的马蹄声。大军列阵,秦国的铁骑在黄沙中如洪流般涌动,战鼓雷鸣,震天动地。然而,在这片浩瀚的战场上,白起的脸上却没有往日的豪情,眉宇间尽是沉重的阴影。此刻的他,正凝望着远方朦胧的天际,心头难以抑制的忧虑扑面而来。
“将军,何时攻城?”身旁的亲兵低声问道,语气中带着些许的不安。
白起回头,眼神如铁,口气冷峻:“尚不清楚,敌军坚如磐石。且看王命,若有变化,我自知如何应对。”
此时,身为白起心腹谋士的张述,已然走到了他的身旁。自从白起领兵攻邯郸以来,张述在军中深得白起的信任,不仅因其兵法谋略卓绝,更因他熟知周围诸国的风云变化,极擅长在关键时刻运筹帷幄。张述淡然一笑,言辞中带有一丝讽刺:“将军,既然如此,不如早些向秦王请示,退兵为上,免得再耗费大军,落得两败俱伤。”
白起微微一愣,转头看向张述:“你怎会有此言?”
张述微微躬身,语气从容:“当初赵国攻魏,魏国一度抗战不力,终因兵力耗尽,不得不割地求和,最终保全了国土。而今邯郸的坚壁清野,使我军粮草不继,若继续强攻,恐难免陷入泥潭,反倒是得不偿失。”
白起沉吟片刻,终于点了点头:“你说的有道理。然秦王命令已下,难道我们就此撤兵,岂不辜负百姓所托?”
张述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一抹精光:“若能从内部打破这局面,又岂止是撤兵?将军不妨听我一计。”
白起略感疑惑:“你且言来。”
张述神色凝重,略停片刻才开口:“且看如今局势,赵国内外交困,邯郸之城虽坚,却内有叛乱之隐。只要我方能够制造外部舆论,使得赵国君臣心生疑虑,彼此反目,便可将其内政扰乱,令敌方自乱阵脚。届时,我军未必不如意。”
“舆论?”白起眼中闪过一丝不解,“如何通过舆论操控?”
张述微微一笑,眼神锐利:“在战国之地,信息流通至关重要。若我将赵国的困境巧妙地传播出去,让邯郸附近的各国使者纷纷传递赵国粮草短缺,民心动荡之事,必定能引发秦国内部的动摇。届时,秦王自然会对继续征战心生顾虑。”
白起眉头紧锁,轻声道:“这计果然巧妙,但若赵国有备,岂不反受其害?”
张述凝视着远方,眼底却透出一股冷意:“赵国虽坚,但已无余力自保。倘若我方能借力使力,倒是有可能借机从中渔利。”
白起听罢,终于点了点头,沉默片刻后道:“好。此计若能成,便照你之言行事。”
不久,张述便亲自写下了一封上书,表面上言辞恳切,论述赵国坚城固守,然而在书信的字里行间却巧妙地暗示出赵国军粮告急,内政腐化,诸国之间的传言纷纷扰扰。张述还特别提到,若秦国能稍作退兵,静待时局变化,必能在未来的战争中占得先机。
信件投递到咸阳,秦王虽然心有疑虑,但最终还是未能抗拒张述言辞中的巧妙布局。秦王的顾虑,在张述的字句间如同一缕细丝,渐渐地将他心中的疑云打散。
然而,在秦王受其影响动摇之时,范雎却敏锐地察觉到不对。范雎一直以来是秦宫中的权臣,心机深沉,老谋深算。自从张述在白起麾下崭露头角之后,范雎便对这个魏国流亡的谋士心生疑虑,认为张述过于聪明,过于机敏,必然有自己的图谋。
范雎经过一番细致的分析后,认为张述的上书绝非单纯的忠诚建议,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舆论操控。于是,范雎在王前言辞激烈地指出,张述所谓“内乱”的论调无非是故意扰乱秦国的战局,制造不必要的恐慌。
秦王闻言,心中一动,脑海中隐隐有了疑虑。他既不愿放弃攻城的决心,又不敢对范雎的警告不闻不问。此刻的他,面临着两难的境地——要么坚持原定方针,继续强攻邯郸;要么听信张述之言,撤兵静待时机。无论如何,秦王心中都有了不安。
张述在得知秦王有所动摇之时,并未急于表态,而是让其进一步产生疑虑。这一计,正如他所预料,范雎的反应促使秦王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张述暗地里加大了对赵国困境的传播力度,通过各国使者,将邯郸困城的消息巧妙地传遍四方,最终形成了一个全局性的舆论氛围——赵国已经岌岌可危。
然而,在这一切幕后,张述内心却感到了一丝寒意。虽然成功地将秦王从攻城的决策中拉回,但他深知,这样的手段,绝非无懈可击。范雎的察觉,令张述感到自己正站在刀尖之上,稍有不慎,便会落得个权臣的死地。张述知道,自己必须在更高的层面上,布局更为复杂的棋局,以确保自己的安全和未来的成功。
天色渐暗,秦军营地内的篝火渐渐升起,士兵们围坐在火堆旁,低声交谈。张述独自一人站在营地的高处,望着远方的星空,眼神复杂而深邃。身后的篝火映照在他的脸上,映出一抹冷冽的光。
喜欢秦风烈:谋士沉浮录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秦风烈:谋士沉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