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河东名将颇多,这次你带了哪些人?”
历史上,无论是北汉,还是后周,都是依靠河东之地起家,这一切还要追溯到李渊时期,那时候他就是在太原起兵,直逼关中。
要不是柴荣死的早,赵匡胤未必有机会当皇帝。
石敬瑭心里一喜,连忙道,“回陛下,皇甫遇,安审琦,陈州符氏兄弟勇武善战,符家长子符彦超正在军中,这三人都是臣麾下心腹大将,可堪一用。”
前两个苏铭没有印象,不过后面的符彦超他似乎有所耳闻,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大小符后貌似就是出自符家。
苏铭点点头,沉声道,“这些人先暂且领一营,往后有战功再拔擢,至于你,先在禁军中担任副统领,暂领一军,如何?”
“微臣叩谢陛下!”石敬瑭顿时大喜过望,自己终于离开李嗣源那条破船,上了朝廷这条新船。
此时,李嗣源还在晋王府修改奏折,急得满头大汗,浑然不知自己的女婿已经投靠了天子。
第258章重开武举
石敬瑭满心欢喜的走了,坐在上面的苏铭脸上却没有丝毫喜色。
这些大将都是石敬瑭的人,等岐国和晋国投降,又有一大批降将要被安置,这些人要么朝廷给钱财田产,让他们安享晚年,要么加官进爵,不然他们肯定要闹。
无论换上谁,不满足他们的条件,他们始终都会闹下去,五代十国,绵延百年的兵变一直都是这个传统。
因为,上面的人要靠他们拼命厮杀,保护地盘和自身的荣华富贵,所以,他们无所顾忌。
这不是杀一个两个人就能解决的事,而是已经形成了这种风气,若不及时解决,恐怕他要费很长时间才能将中原的势力糅合在一起。
毒瘤就是毒瘤,不铲除,他只会随着朝廷扩张慢慢变大,最后把自己炸死。
当初,唐朝建立时的关陇门阀就是如此,门阀绵延数朝,方才平息,五姓七望,名传天下,连皇室都不能及。
而后世的宋朝,直到灭亡都没能解决此事,地方流民作乱,直接招安变成禁军,吃皇粮。强干弱枝,以文御武更是遗祸深远。
看来还是得举行武举,建立军校。
建立和国子监一样的军校,延续武将传承,免得将领死亡或者病退后,无人可用。
无论是从军队底层慢慢历练起来的兵卒,还是武举的生员都必须在军校中进修,才能升职或者到边镇参军。
而他这个皇帝担任军校校长,日后出来的大小将领都可以称得上是天子门生。
如此一来,也能平衡朝中文武势力,避免刀兵入库,马放南山之后朝廷军力大减,也避免像明朝土木堡那样,武将勋贵死了一批,朝廷文武势力顿时失衡。
文官能靠科举源源不断补充新血,武将就只能父死子继,收义子义孙,未免太落后,很容易青黄不接。
家族传承还会使边镇势力不断做大,体制僵化,变成辽东将门那样的军镇。
想了一通之后,苏铭第二天就找来女帝和李文通,与他们共同商议此事。
武举之事早在武则天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并不受重视。
而军校则是闻所未闻,翻遍史书,似乎都不曾有过。
李茂贞是从底层士兵爬上来的人,对军伍之事最为清楚,他很快就想清楚了其中的关窍,“陛下,如此妙想举措,微臣叹服。”
一旦中层将领归心,日后将帅想造反的难度比之前不可同日而语。
诚然,这样会产生什么一期生,四期生之类的同学派系,但总比父死子继那种要强太多。
女帝则是美眸紧紧盯着他,心中满是骄傲,“这是我选中的男人。”
见两人没有异议,苏铭点点头道,”军校的事,暂且不急,但武举的事朕会让枢密院筹备,务必要和科举同时进行。”
随后,他又看向女帝,“岐国那些将领和士兵,你们先安抚一下,现在朝廷人手不够,先让他们管着,只要按时把钱粮送上来就够了。”
“对了,岐国的兵马不必留太多,按照寻常标准来,该裁撤的裁撤,该清退的清退,朕不允许有喝兵血的人,以后发放军饷,朝廷会派人接手,不必再过将帅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