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光的李又聃先生,在当地颇负才名,且对世间奇闻轶事、古迹幽境有着浓厚的兴趣。近来,宛平相国废园之名,如同一缕幽秘的风,频繁地吹入他的耳中。常听往来旅人或本地老者说起,那园子里仿若藏着一段被岁月尘封的往事,往昔的盛景虽已落幕,却留下了丝丝缕缕神秘的气息,弥漫在残垣断壁之间。
李又聃心中那好奇的火苗,被这传闻撩拨得日益旺盛。他常常在静谧的夜里,对着烛光遐想,废园之中究竟有着怎样的景致?那曾经的繁华,又该是何等的绚烂夺目?是雕梁画栋、曲径通幽,还是繁花似锦、宾客盈门?这诸多的疑问,如同细密的蛛网,将他的心紧紧缠绕。终于,他下定决心,定要亲自前往那废园,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探寻其中隐藏的秘密。
这一日,阳光斑驳地洒在通往废园的小径上,李又聃怀着满心的期待与忐忑,缓缓踏入了这座荒废已久的园子。入目之处,杂草肆意生长,宛如一片绿色的汪洋,无情地淹没了曾经的繁华。那昔日或许光洁平整的石板路,如今已被杂草和青苔侵蚀,缝隙间偶尔还能看到几株不知名的小花,在风中孤独地摇曳,似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回廊蜿蜒曲折,却已尽显破败之态。朱漆在风雨的长期侵袭下,斑驳脱落,露出里面腐朽的木架,仿佛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者,无力地支撑着自己摇摇欲坠的身躯。李又聃漫步其间,脚下的石板路发出轻微的“咯吱”声,似在低低地回应他的到来,又像是在叹息着岁月的无情。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四周,只见亭台楼阁皆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有的屋顶瓦片残缺不全,有的墙壁已出现了裂痕,仿佛一张张饱经沧桑的脸,写满了无奈与哀伤。
当他的脚步停留在回廊的一处角落时,目光不经意间被墙上的两首诗牢牢吸引。那诗题于墙壁之上,墨迹虽已有些黯淡,却仿若有一种无形的魔力,散发着一种说不出的韵味。李又聃缓缓走近,目光紧紧锁住那诗行,轻声诵读起来:“飒飒西风吹破棂,萧萧秋草满空庭。月光穿漏飞檐角,照见莓苔半壁青。”“耿耿疏星几点明,银河时有片云行。凭栏坐听谯楼鼓,数到连敲第五声。”
随着诵读声,诗中的画面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在他眼前生动地浮现。那“飒飒西风”仿若带着秋日的凛冽与萧瑟,呼啸而来,无情地吹打着破旧的窗棂,发出阵阵令人心颤的声响,仿佛是园中的冤魂在低吟。空庭之中,秋草在风中瑟瑟发抖,似在悲泣着曾经的热闹与喧嚣,那曾经的丝竹管弦之声、欢声笑语之语,如今都已化作泡影,消散在这荒芜的空气中。
李又聃闭上眼睛,细细品味着诗句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他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那西风的刺骨寒冷,能看到月光如水般透过飞檐的缝隙,洒落在那半壁莓苔之上,为这死寂的园子增添了几分幽寂与清冷。在另一首诗里,耿耿疏星闪烁在浩瀚的夜空,银河间片云悠悠飘动,给这寂静的夜幕带来了一抹灵动与神秘。他似乎看到了一个孤独的身影,凭栏而坐,静静地聆听着远处谯楼传来的鼓声,一下又一下,那鼓声在寂静的夜里回荡,仿若敲在人的心上。当数到第五声时,时间仿佛瞬间凝固,一种难以言喻的孤寂与惆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将那孤独的身影彻底淹没。
他的心中不禁泛起层层疑惑,这诗究竟出自何人之手?瞧这墨痕惨淡,笔迹歪歪斜斜,不似寻常文人墨客所书。难道是曾经某位落魄文人,在仕途不顺、人生失意之际,流浪至此,借景抒情,将自己满心的哀怨与愁苦倾诉于这破壁之上?又或许是一位命运多舛的佳人,在这废园之中,对着残垣断壁,诉说着自己被爱情、被命运捉弄的不幸遭遇?亦或是一位壮志未酬的志士,在这清冷的月夜,借诗抒发心中的愤懑与不甘,感叹自己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处施展?
李又聃在园中缓缓徘徊,目光如炬,试图从诗的字里行间、园子的布局景致中寻找出一丝一毫的线索。他仔细观察着墙壁上的诗,那墨迹的深浅、笔画的粗细,甚至是纸张与墙壁贴合的痕迹,都不曾放过。他又在园中四处游走,查看每一处角落,每一座建筑,希望能找到一些与诗相关的蛛丝马迹,比如一块刻有字迹的石碑,或者是一个带有特殊标记的物件。
然而,时光似乎已将所有的秘密深埋。他在园中苦苦探寻了许久,却依旧一无所获。那诗谜如同一个坚固的堡垒,将真相紧紧守护在其中,无论他如何努力,都难以找到突破口。他望着那墨痕惨淡、笔迹歪斜的诗,心中的疑惑愈发浓重。这诗中的情感如此复杂深沉,背后的故事必定不简单。可究竟是谁,在这荒废的园子里留下了如此凄美而又神秘的诗句呢?
夕阳渐渐西下,余晖如金纱般洒在废园里,给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金黄。李又聃站在园中,望着这如梦如幻却又透着无尽哀伤的景象,心中满是无奈。他知道,今日自己是无法解开这诗谜了。带着满心的疑惑与未解的谜团,他缓缓转身,沿着来时的路,一步一步离开了废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虽然人已离去,但那两首诗的影像,却如同一颗种子,深深地埋在了他的脑海之中,生根发芽。此后的日子里,无论是在阳光明媚的清晨,还是在月色如水的夜晚,他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废园中的诗。那诗中的画面,那诗中的情感,如同幽灵一般,萦绕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
李又聃对废园诗谜的执着与困惑,并未随着他的离开而消散。相反,在与友人的交谈中,在文人雅士的聚会里,他总会不经意地提及那两首诗。渐渐地,关于这废园中的诗的故事,如同长了翅膀一般,在当地慢慢传开。
文人雅士们听闻后,无不被这神秘的诗谜所吸引。他们在茶余饭后,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议论着。有的摇头晃脑,对诗的意境赞不绝口;有的眉头紧锁,试图从自己的学识和阅历中寻找解开诗谜的方法;有的则充满好奇,不断地向李又聃打听废园的细节,仿佛那园子里藏着无尽的宝藏。
在这股浓厚的兴趣驱使下,众多文人雅士相约一同前往废园探寻。一时间,废园不再寂静荒芜,而是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充满热情与智慧的访客。
他们踏入废园,眼中闪烁着兴奋与好奇的光芒。在回廊下,他们围聚在那两首诗前,各抒己见。一位擅长书法的雅士,仔细端详着诗的笔迹,从笔画的走势、用笔的轻重,分析着书写者的心境与可能的身份;一位精通诗词格律的学者,则专注于诗句的用词、韵律,试图从文学的角度找出线索,推断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还有一位对历史颇有研究的文人,在园中四处查看建筑的风格、布局,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猜测诗与园子主人或者过往事件的关联。
众人争论不休,各种观点和推测如潮水般涌来。然而,尽管他们绞尽脑汁,讨论了许久许久,却依旧无人能揭开这诗谜的神秘面纱。那诗谜仿佛在嘲笑着他们的努力,依然静静地守在墙上,将真相隐藏得严严实实。
就在众人陷入困惑与迷茫之际,一位老者缓缓开口。他的声音虽已沙哑,却透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沉稳与睿智。老者提及,曾听闻宛平相国府中有位擅长诗词的幕僚,此人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所作诗词在当时颇受赞誉。但在相国府遭遇变故之后,这位幕僚便下落不明,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
这一线索如同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瞬间点燃了众人心中的希望之火。他们意识到,这或许是解开诗谜的关键所在。于是,大家纷纷停下争论,开始深入调查这位幕僚的生平与事迹。他们四处查阅古籍资料,走访曾经与相国府有过往来的人家,希望能从这些地方找到关于幕僚的更多信息,比如他的籍贯、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以及在相国府中的经历和遭遇。
然而,调查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尽管有了新的线索,但困难重重。古籍资料残缺不全,许多关键信息已被岁月侵蚀;曾经与相国府有往来的人家,大多已物是人非,记忆模糊,难以提供准确有用的线索。
但李又聃与其他文人雅士并未因此而放弃。他们深知,这诗谜背后隐藏的真相必定非同寻常,值得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他们决定继续追寻,不放弃揭开这神秘诗谜背后隐藏的真相。于是,他们重新梳理已有的线索,调整调查的方向和方法,更加坚定地踏上了探寻之路。而故事也在此处留下了悬念,如同那废园中的诗谜一般,等待着后续的发展,吸引着读者去探寻那未知的真相。
喜欢午夜奇谈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午夜奇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