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中央一套浴血荣光 > 第四十一章 洪流7(第1页)

第四十一章 洪流7(第1页)

78。唯一一个死后由毛泽东亲自扶棺送灵的人

张浩出发的时候,中共中央派来与共产国际建立联系的陈云还没有到达莫斯科。这是个巧合,莫斯科派出了张浩代表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传递密码、建立联系,而中共中央派出了陈云到莫斯科汇报情况,与共产国际建立联系。但是张浩与陈云两个人没有见面,两人在路上交错而过了。

阎红彦是从新疆方向进入中国的,张浩是从蒙古方向进来的,他回来也是扮作商人,穿着光板皮袄,挑了副货筐,风餐露宿,穿越沙漠,沿途打听消息,于1935年11月到达陕甘边区的边缘,在瓦窑堡找到了中共中央。

张浩在瓦窑堡见到中共中央相关人员之后,立即传达共产国际一系列新的决定:改变对社会民主党的策略,不再把中间力量看做是危险的敌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人民战线等,而核心就是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同时,张浩也传达了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的《八一宣言》。

《八一宣言》是王明起草的,从这一点看,也不能说王明一点儿好事都没有干。《八一宣言》是中共党内一份重要文件,这一文件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有相当的贡献。

张浩虽然是共产国际派出的第二个人,但他比阎红彦到得早,阎红彦是1935年12月份到的,张浩1935年11月份就到了。但是张浩带回来的密码,也没有完成与共产国际的沟通,非常遗憾。

当然,张浩后来在中共党内有很高的地位,因为他后来在某件事情上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在处理一、四方面军分裂,张国焘另立中央这件事情上。

张国焘的分裂,是中共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分裂。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面临因内部分裂而覆辙的危险。毛泽东甚至作了被敌人打散,最后到白区做地下工作的打算。

张国焘掌控7个军,8万余人。而毛泽东率领北上的,只有原中央红军一、三军团7000余人。就算到陕北与徐海东的十五军团会合后,也只有13000余人。论实力,完全无法与张国焘相比。而且十五军团主力徐海东的原红二十五军,原来一直由张国焘指挥。张国焘在这支部队里面的影响力到底怎样,这支部队对中共中央的态度如何,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徐海东真正了解以前,心里并没有太大把握。

由于张国焘实力强大,当时很多情况又不清楚,连一方面军留在四方面军的很多同志都对事情的发生感到突然和混乱,四方面军同志就更是情绪激动。态势是非常严重的。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在卓木碉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宣布另立“临时中央”、“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中央军事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自封为“主席”。并通过了“组织决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洛甫应撤销工作,开除中央委员及党籍,并下令通缉。杨尚昆、叶剑英应免职查办”。

“撤销”、“开除”、“通缉”、“查办”,张国焘的自信和气焰由此可见一斑。

后来张国焘放弃伪中央的称号,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南下作战失败。张国焘赤化川西北的方针,整个没有实现。

可以说,张国焘为南下赤化川西北所作的准备是精心的。口号也实惠诱人,“大举南下,打到天全芦山吃大米”——仍然是五四运动中跟那位牧师学到的技巧:从大众切身问题入手。

张国焘这一次实惠到了庸俗的地步。

搞革命仅仅为了吃大米吗?

偏巧还遇上个不惜同归于尽的刘湘。

南下失败。

如果南下成功,张国焘的另立中央就有可能成功,但他还是在节骨眼上碰到了挫折。原本明哲保身的四川军阀刘湘,面对张国焘的大举南下时,便不惜同归于尽;蒋介石也唯恐川西平原有失,成都难保,急令中央军增兵。最后四方面军面对的敌军迅速增加至20余万人,四方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由南下时的8万人,锐减到4万余人。

第二个就是张浩的功劳。张浩反复以自己的身份,以共产国际的代表在做这样一个斡旋,当中共内部发生争论的时候,共产国际代表作为中间人在斡旋,他的力量就很大了。

张国焘以“党团中央”名义致电中共中央时,张浩已经来到瓦窑堡。形势很严峻,仅仅靠党中央的教育和劝导,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借助共产国际的权威。毛泽东、张闻天与张浩商量,由张浩以“国际代表”的特殊身份出面,帮助、教育张国焘。

中国共产党仍然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安排张浩以“国际代表”这种第三者特别是仲裁者的身份出现,表明毛泽东已经掌握了相当水平的斗争艺术。

1935年12月16日,张浩以“国际代表”身份从陕北开门见山地致电张国焘:“共产国际派我来解决一、四方面军问题。”22日张浩又电:“党内争论,目前不应弄得太尖锐。”“可以组织中共中央北方局、上海局、广州局、满洲局、西北局、西南局等,根据各种关系,有的直属中央,有的可由驻莫(斯科)中央代表团代管,此或为目前使党统一的一种方法。此项意见望兄熟思,见复……”有的直属中央,有的可由驻莫(斯科)中央代表团代管——这就是毛泽东、张闻天、张浩商量好的变通办法。

张浩的电报对张国焘无疑是当头一棒。他深知共产国际这块招牌的权威。思考一段时间后,他致电张浩,表示“一切服从共产国际的指示”,但又说中共中央北上行动是“反党的机会主义路线”,“放弃向南发展,惧怕反攻敌人”,“向北逃跑”,是“一贯机会主义路线”的表现。

他依然照称自己是“中央”,毛、周、张、博是“假冒党中央”。

中共中央只有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指出“张国焘同志这种成立第二党的倾向,无异于自绝于党,自绝于中国革命”,同时在党内公布1935年9月12日俄界会议作出的《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

张闻天致电张国焘,望其停止分裂活动,否则“不但全党不以为然,即国际亦必不以为然。尚祈三思为幸”。

张国焘深知共产国际这块招牌的分量。赤化四川失利的张国焘致电张浩、张闻天,同意“急谋党内统一”。共产国际至高无上的权威、万里长征胜利后中共中央巩固的地位、自己主张的南下政策面临的困境,都使他从来不缺乏的自信发生雪崩般的坍塌。

中共中央与红军这一次的分裂危机,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基本解决。

使张国焘放弃伪中央,最后带领四方面军北上,完成一、四方面军的会合,在这一点上,张浩是功不可没的。毛泽东对张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当张浩去世的时候,毛泽东亲自为他扶棺送灵。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