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让美国把这个盖子盖起来了,这个盖子理论上发挥作用的话,会产生一个非常严峻的后果。
这时美国可以对苏联做这样的事,先对苏联进行一轮核打击,然后把已知的苏联核武库清掉90%以后,剩下的苏联用作二次打击的力量,苏联没有办法有效地穿透美国的防御系统。
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说假设防御系统做出来后,美国人头上就顶了把伞,有了这把伞之后俗称「秃子打伞——无法无天」,美国可以全球揍别人,别人揍不了他。
到现在,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对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进行认识和理解的时候,都不是从防御系统本身进行理解的,而是把这个防御系统和美国的整个的军事体系,以及美国奉行的军事战略放到一起放在其中,作为其中的一个有机部分来判定。
美国战略防御系统的研发,对美苏双方的战略稳定和外交关系都带来了严峻的影响。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苏联被迫面临一个选择:跟美国比赛砸钱,你研发我也研发。
苏联的研发分为两种力量,第一种是什么?
第一种研发导弹防御系统。
第二种思路是破防,研发具备进攻性的先进导弹,提升它的生存性,让更多的导弹在第一轮打击当中幸存下来。
对于幸存下来的导弹,增强它的突防性,穿透敌人的防御系统,甚至在最极端情况下,这种导弹防御系统会带来苏联战略上的一个转变,苏联将发起、建立或者奉行一种更具进攻性的战略。
这会带来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也是战略防御系统的批评者经常讲到的一个问题:这种防御系统的建立,其实会在美国跟苏联的战略稳定之间产生极其负面的效果。
如果你真的放任美国进行这样发展,那会出现当美国即将要建成或者事实上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时候,苏联发动一波突然袭击,在武器失效之前一波全部扔过来,先下手为强,也就是它会逼苏联对美国先行核打击。
机缘巧合,因为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当时美国运气比较好地摊上了一个苏联领导人叫戈尔巴乔夫,这位老兄对于和西方国家进行谈判,然后通过谈判去解决战略上的争议问题具有某种执着。
当然现在看起来这种执着可能是由双重因素所共同作用的。
一方面是苏联的实力,说穿了苏联的经济体量也好,国内的这种生产能力也好,和全球的关系也好,自身所拥有的核武库也好,没有办法陪美国进行这样的消耗。
另一方面,他在认知和观念层面上,确实对于和美国进行谈判具有某种执着,并且他坚定地相信。
用我们现在的评价事后的评价来看,甚至是有一些天真的,甚至是极为天真的、理想化的想法,认为通过这种谈判过程当中苏联做出非对称的让步,可以说服西方认可苏联的诚意。
大家以谈判的方式去消解在军事力量上面临美国持续提升的能力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威胁,作为实力政策的第三部分,美国奉行所谓的里根主义。
这个里根主义指的是在全球所有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支持所有的亲美政权,反抗苏联代理人的攻击,支持所有的反美武装力量,攻击任何的亲苏政权,由此形成了两个非常著名的案例。
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对阿富汗游击队的支持。
无论是兰博系列的电影还是《查理的战争》这样的影片都对此有过描述。
《查理的战争》中非常有趣的一点,就是说在一开始美国对于苏联入侵阿富汗这件事情,美国认为是苏联战略上的一个败笔。
美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刻意地维系了,对于阿富汗反苏游击队的非常有限度的支持,当时中情局奉行「沥血战略」,他们叫「Bleeding」。
这个「Bleeding」的概念是什么呢?
把阿富汗看成是苏联庞然大物身上的一个小伤口,不大但可以让苏联持续地流血,时间长了伤口就会慢慢地溃烂,不指望伤口能够致命就是单纯拖着它。
美国没有想过可以通过支持阿富汗的反政府武装,把苏联干掉没有那么大想法,就是把它拖住。
后来以查理为代表的国会议员介入之后,美国开始给阿富汗游击队,提供更多的钱、更多的武装。
《查理的战争》电影当中有一段很著名的台词:「查理你还记得你第一次过来问我们要钱的时候,要我们拨多少吗?
你告诉我们只要50万美元就够了,到后来越来越多几百万美元上千万美元,更多的钱就出去了」。
同时在武器装备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性标志,当然后来也被军火工业有点神话。
这个概念是什么呢?
这概念就是美国允许对阿富汗反政府武装出售所谓的「Stinger」,就是毒刺式肩扛防空导弹,这个毒刺式肩扛防空导弹出售在阿富汗战场上,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在有限时间内扭转了战局。
当时阿富汗游击队面临的经典场景,就是在《第一滴血》的第三集里面看到的场景,游击队有地利的优势确实可以发起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