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当时苏联也相当程度上,支持了西欧的反核运动。
双方在僵过一阵子之后,大体上在1983年到1985年有一个小高潮,北约搞了北方射手演习,苏联在北极地区搞了一次实兵演练。
在那次实兵演练当中,苏联的轰炸机空基发射了核实弹,进行了核实弹发射,美苏双方迎来了一波小高潮,小高潮要迅速进行谈判,迅速进行谈判带来什么结果呢?
就是在军控谈判过程中,苏联做出了重大让步。
事实上,苏联在《中程导弹条约》的谈判过程当中最终接受了美国的一个选项。
这个选项就是以美国承诺,不在欧洲事实上部署中短程导弹、中程导弹包括巡航导弹等这些东西为条件,苏联把已经部署在欧洲的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不但撤回来而且销毁。
当时美国跟苏联,在里根政府时期进行谈判博弈,里根占了两个大便宜:第一,用一张写在纸上的星球大战计划,让苏联在军备控制上军备竞赛上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干扰了苏联的发展;第二,在中导条约谈判当中,美国不是用实际的部署而是用一纸部署的计划,承诺苏联事实上把已经部署进去的导弹,不但撤出来而且后来销毁,从核武库当中去进行销毁。
后来达成了一个「全球双零点方案」,就是美国跟苏联各自在自己的核武库当中,消除所有射程是中程或者是属于中短程的核武器,在全球范围达成双零点方案。
当然这个双零点方案有多少?
有人统计过大体上占他们核武库当中的4%,4%不是很多,但是这4%的核裁军是第一次美国和苏联在军备控制谈判当中,成建制完整地裁掉一类核武器,不管数量有多少,但是对于军控谈判来说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
看上去不可一世的很嚣张的苏联,被美国人压着在一个相对不利的条件下签了合约,签了合约对于美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在里根主义的框架下,不仅在第三世界支持反苏力量,而且在东欧各国支持以波兰团结工会为代表的这种,后来我们可以称之为「颜色革命」属性的力量和团体,推动他们在国内的发展,对共产党政权进行各种各样的冲击跟挑战,然后美方对他们的援助。
通常表现为和苏联的这种谈判和关系挂钩,和给当地的经济援助挂钩,和给当地发展外部接触的战略挂钩。
在整个里根政府时期,简单来说,他实现了美国对苏战略的重大调整,这种重大调整表现为他确立了三大原则。
第一现实主义,第二实力,第三谈判。
无论是现实主义的对苏态度、认知和战略取向,还是实力基础上的军事力量的造舰计划星球大战的战略防御倡议。
在第三世界支持反苏武装都是为了塑造一个战略性的环境,最终进行的活动是谈判。
在美国对苏联没有实际性的战略信任的基础上,通过塑造一个在实力对比上更加有利于美国,而不利于苏联的外部环境把苏联拉上谈判桌然后以强势的方式,要求苏联做出相应的让步。
从整个冷战后期的发展来看,这个战略是有效的。
由于这个战略对苏联有效,现在有一些人觉得也许可以套用到中国身上去,现在的美国有一派人包括像鹰派的代表纳瓦罗和国务卿蓬佩奥,这些人其实多多少少都有点受那个环境的影响,认为可以复制。
但是在复制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最大的差别,相对于当初的苏联而言中国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对手。
最大的差异在于中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外部世界,保持着极其紧密的经贸的联系和往来。
同时,中国实力成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内生的经济性成长,而这种内生的可持续的经济性成长,不仅在推动中国自身的发展,也让世界从中国的发展中获益,中国和世界密切地绑定在一起,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了在经历了40年的发展之后,任何试图在2020年复制,80年代美国对苏战略的图谋,注定将在现实的发展中遭遇从未想象过的严重挫败。
这也意味着,我们在经历了40年发展之后,国际体系进入到了一个新的状态。
如果美国持续不断地被人观察到存在简单地将80年代的「遏制战略」理念、想法和措施,试图搬运到今天的话,折射出得是经历了40年的发展之后,这个超级大国步履蹒跚地走向了某个比较尴尬和微妙的阶段,或许可以称之为霸权的黄昏。
而其中的主要体现就是制衡和战略工具的制衡的理念、战略工具的选项、日趋的贫困和贫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