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对读官们与内侍们,以二比一来分组,检阅墨卷与红卷是否有出入或者误录信息。
所有检查确认无差错的红卷,由考差与内侍一同搬去内帘官们所在的考署内厅。这才到了阅卷的环节。
秦朝宁、几位副主考官、二十名内帘官这时候已经分别在几张长案桌侧依序就座。
从考署外厅搬运过来的红卷,会先由内帘官们初阅初评,他们打分过后,再传递到几位副主考官们手里。
其中,这些红卷中倘若有答得十分优秀
=请。收。藏[零零文学城]00文学城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的考卷,则由外帘官在红卷卷面空白处写上荐语,等到了副主考官们手里的时候,他们就会着重审阅这些考卷。
若是副主考官们亦对该答卷同样十分欣赏与看好,则也需要在空白处写上他们的荐语。随后,这些有双重荐语的答案,就会被呈送到秦朝宁面前,由他这位主考官定夺名次。
本场秋闱,应试学子共六千三百二十一人,整个考署忙碌到二更天,也不过是处理了三分之一。
这还是因为是第一场乡试,众人的精力好,才这般高效。
深夜时分,秦朝宁让众人喝过公厨送来的羹汤后,在内侍们与五军营兵卒的护送下,前往考署后方的大通铺歇息。
而那些未处理的答卷,则会在东厂内侍、五军营将士、顺天府考差三方的见证下入箱封存,贴上封条。
待到翌日白天,再拆封,继续弥封、誊写、评阅等。
后面几日的乡试,流程与第一场的相差无几。整个贡院内,所有事情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偶发有几名学子身子不适这种,也有考差、内侍带着贡院指定的大夫在考场内该学子的号房就诊。
最后,这些学子是否选择坚持应试,还是提前离场,皆有考差、内侍协助与监察。
等乡试结束后,京城贡院的许多事情传遍了整个冀州。
无他,考题实在是太难了!!
但是,考场环境与各种对考生的安排又太有朝廷对老百姓的关爱!!真是……让人既爱又恨。
这些考题还被学子们拿来与冀州考场的考题做对比,又和以往的乡试试题对比。
一对比,学子们就知道问题点出在哪里了!
秦大人注重实事与实务!!
他们敢说,本次乡试排名靠前的那些举子们,要么是读书破万卷的世家子弟或者官家子弟,要么是行过万里路阅人无数经历沉淀过的。
只有那些世家与官家才能提供那般丰富的藏书供子嗣后代学习,知识一代传一代。
也只有那些有着厚重的切身经历的人,才能眼里心里有着天下事,百姓事。
而其他平平无奇,凿实中规中矩一步一个脚印读书的那些学子,在这次京城考场的秋闱中,确实难以交出一份有深度有实用性见解的文章。
本场乡试又怎么会有好名次?
这些事,哪怕贡院的考署仍旧在封闭状态,阅卷评卷未结束,也早早被呈到了厉帝的案桌上了。
他看得好笑,特别是看到那些学子们聚在各个文社里面嗷嗷叫的趣闻,心情好得不行。
秦朝宁这么做,厉帝不觉得有任何问题,内心甚至还有几分欣慰。
宣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郎,当年就是他钦点的。
他选出来的状元郎,出点儿难题,还不是为了帮他这个皇帝筛掉那些草包,甄选出有真才实学的能人来!
待到贡院那边所有的阅卷评卷结束,那些外帘官们、内帘官们,无一不是看上去老了好几岁的模样,身上的官服也是皱巴巴的,隐约还有股味道。
秦朝宁也是面色憔悴。
他把本次乡试的上榜名单依照名次抄录好之后,让副主考们在奏折上同样签下名字,盖上官印,才宣布考署解封。
所有人按序离场,他则在内侍与五军营的将士护卫之下,入宫把名单交给礼部、内阁与陛下。
一同带过去的还有几箱墨卷与红卷。
这些是京城贡院乡试前一百名学子的答卷。礼部、内阁、厉帝都可随时抽查。
与此同时,回到东厂的阮储,马不停蹄地就去他干爹面前尽孝问安。
周总管太监见他虽然疲惫,但精神气甚佳,便知晓他们此次秋闱的差事做得不错。
于是,他便交代他,“秋闱一事已结束,这些就该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