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庶女生活攻略免费阅读 > 第217章 长姐的心思(第1页)

第217章 长姐的心思(第1页)

高婕为什么进京?

若有人拿这话问她,她不免要嗤笑一句:不进京,难道要她带着弟弟在乡下待一辈子?

过了孝期,她的亲事再耽误不得,弟弟也该正经读书了,外祖父两榜进士,学问自不必说,只是近年鬓角渐白,又添了些腰腿上的毛病,她就不好再给他老人家添麻烦。何况继母当初那个样子,弟弟又怎能不受牵累?背地里说三道四的也不是没有,长辈们豁达慈爱,这几年未曾刻薄过弟弟,也从不将这些事在她面前提起,她却不能视之为理所当然。弟弟两岁开始识字,便是她手把手教的,然而她终究也只是在家里读过几年书,识得几个字,看过些杂书罢了,与正经读书人学的又不一样,能教给弟弟的便十分有限,眼看弟弟一天天大了,继母又已经改嫁,她这个做姐姐的不为他打算,还有谁能想着他?

至于高家本家那边,祖父和叔叔们见她父亲没了,将父亲这些年送回家的银子、置办下的庄田都昧了去,却将他们姐弟踢皮球似的东家推西家,西家推东家,累赘似的谁也不愿意收留。

她原也不曾指望那些人,只是没想到会有人将事做绝,竟还想着将她的婚事和母亲的嫁妆也算计去,幸而有外祖父和舅舅为她出头,将她和弟弟一起接到了杜家。

外祖父和外祖母年纪一大把了还要为她操心,舅舅和舅母是厚道人,亦不曾薄待过她,她却不能不知好歹。舅舅这几年赋闲在家,只有出账没有入项,婚丧嫁娶人情往来哪一样不要银子?何况舅舅还得复职,求官这事更是缺了银子便不成的,她与外祖母商量了,便将母亲的嫁妆田交给了舅母打理,只要她和弟弟住在杜家,地里的出息便抵作他们姐弟在杜家的花销,母亲的嫁妆本就是杜家给的,交给杜家打理,也堵了一些人的口舌。

外祖母平日里时常贴补她一些,加上她和弟弟的月例银子,几年下来也攒了七八百两,她还有一笔父亲留下的私房银子,是未曾告诉人的,而这笔银钱不到万不得已也不能动,有了这些,精打细算些,日子倒还过得,将来无论是她出嫁还是弟弟求学乃至成亲,不至于再向别人伸手。

舅舅这次能进京,是杜家的机会,也是她们姐弟俩的机会。

她已经十七了,再过两年还不嫁人便是二十岁的老姑娘了,亲事已容不得再拖延,算上说亲备嫁,能在二十岁之前嫁出去,便算是顺利的。在杜家的乡下老家,家世相当的男女早早便定下亲事,哪有到了她如今的年纪还没定亲没嫁人的?多半连孩子都抱上了。偏她继母不贤良,别说为她着想,平日不添乱就不错了,父亲去世之前,外祖母正四处寻觅为她择婿,没等定下人选,父亲就没了,从官宦千金到官宦遗孤,落差不可谓不大,又有三年守孝,婚事便耽误了。

不过,如今顶顶重要的还是给弟弟请个好西席,或者进学堂也行,可惜杜家离京多年,原先的人脉关系大半都疏远了,想找个好的只怕要费些事。

当然,若能说上一门好亲事,不仅她自己受益,将来对弟弟也是个助力,只是以她如今的条件来看却不是容易事。

进京的路上她琢磨了一路,却没想到会在杜家京城老宅意外见着唐曼春的乳母童嬷嬷,也没想到几年前还一起说笑的唐二姑娘说不见就不见了,好歹是公侯府第的小姐,高门大户规矩森严,怎么竟遇上了那样的事?

童嬷嬷走后,高婕心中郁郁,丫鬟劝了几句,道,“倒不如先打听打听唐大姑娘那边,姑娘何不请舅太太派人送个帖子去?也好让唐大姑娘知道咱们来京城了。”

高婕这些年一直和唐曼宁保持着信件往来,只是唐曼宁这亲事来得突然,被赐婚的消息还没写信知会高婕,高婕便已经带着弟弟跟着杜家进京,而杜家这边,因朝廷给的赴任期限短,一家人走得很是匆忙,也没来得及发信告诉唐曼宁。

“帖子自然是要送的,只是……”高婕略显迟疑,当初她与唐曼宁交好,本也有着两人父亲官位相当互惠互利的缘故,如今却不一样了——她倒不担心唐曼宁会拒绝见她,这世上小人虽多,唐曼宁却不是那样的势利眼,只是她的喜事近在眼前,唐家门第高,又是跟皇家结亲,不知肯不肯叫她们见上一面。

“罢了,时辰不早了,先去给老太太请安。”

给外孙女那位要做王妃的闺中密友送帖子,杜老太太自然是赞成的,杜家已经离开京城太久了,要想在京城站稳脚跟,不是那么容易的。

只是这帖子该怎么送,却是有讲究的,祖孙两个商量着定下贺礼,高婕依偎在杜家老太太身边,“还是您想得周到——”

杜老太太手指往她额上一点,笑了一声,“这点子小事就把你难住了?她家既有喜事,咱们派人去道喜,他们还好意思拦着不成?便是叫人揩去些好处,又值什么?能把事办成了就行。”

高婕闻言道,“我怎么能叫您和舅母为难?万没有为了别人就让您不好做的道理。”

杜老太太心疼外孙,闻言高兴起来,笑呵呵的叫人去传话,又拿出私房银子让管事去百味楼定两桌上等席面,揽着孙女哄道,“既到了京城,就该换换口味,百味楼的鸭子做得好,味道地道,你小时候也吃过。”

正说着,外头有回事的来禀报,说有人递了拜帖来,杜老太太让高婕给她念念帖子,却原来是杜老太爷的学生,如今在顺天府任府丞,听闻杜老太爷进京,先前因公事未及迎接,今日便备下礼来上门拜望。

俗话说人走茶凉,自从杜老太爷致仕,先前走得近的几家渐渐淡了下来,杜家见惯了风雨,对此无甚意外,只是官场上师生之间却没那么容易撇清,每到年节,该有的问安和表礼未有哪个敢怠慢的,杜老太太虽久不问事,对此人也还有些印象,客既上门,万没有拒之门外的道理,杜老太太放下帖子,又吩咐丫鬟,“去书房告诉一声,有客来了。”又叫人引了客人去杜老太爷的书房。

高婕道,“是不是再加一桌席面?”

杜老太太略一犹豫,摇摇头,“这人是你外祖的学生,以前最是个殷勤周到的,说不得来前就定下了席面,这么些年没见,也不知怎么样了,人变样儿了没有,今日匆忙,他不会在咱们家多待,真若是留下吃饭,到时候把两桌席面匀过去一桌就是了。”

高婕听话的点点头,既然是外祖父的学生,一会儿多半还要过来给外祖母请安见礼,她便不好再多留,顺着小门回了自己院子,一路上都在想着给唐曼宁的信应该怎么写。

唐辎那一回和曼春提起她的亲事,回来一仔细思量,便有些后悔,女儿年纪还小,说句天真无知也不为过,原本不必与她讲太多,说多了,只怕她还要多想,真若遇见个合适的,定下就是,待她再大些,懂事了,自然明白为父的用意。

只是心里这样想着,到底还是因着家事公务一起扯得他挤不出时间再去翰林胡同,怕女儿独自住在外头害怕,便三不五时的悄悄派人去给女儿送些东西。

曼春赶工赶了七八日,才将给姐姐的贺礼制好,外头看着只是一件寻常的天下乐通袖锦袄,内层却绣了十八对童子,童子各个姿态不同,玩耍的,执笔的,骑马的,对弈的,寓意皆是极好的。

既做好了,姐姐的喜事也近了。

唐辎派了个婆子去给唐曼宁送了些小玩意儿,有象牙的棋子儿,竹根雕的笔筒,几件外头绣坊里寻来的精致小件,曼春的衣裳就夹在其中,又叫婆子递话给她,叫她一定把那件通袖袄收好了,唐曼宁拿到这件衣裳,起初不解其意,待到看清衣裳里头的针脚,便明白了,她捧着衣裳里外细细的看了几遍,忽然掉下泪来。

服侍她的人不知何故,面面相觑,为首的女官见那件衣裳虽非宫样儿,绣纹却别致得很,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出,显见得不是寻常绣娘所制,上前道,“眼看就是大喜的日子了,府里外头都为贵人贺喜,为贵人高兴呢,才儿太太那里送了点心来,说是贵人一向爱用的。”

唐曼宁点点头,没说什么,待洗了脸重新上了妆,她道,“把前几日赏下扇子拿来我看看。”

玉珠屈身应了一声,去书房抱了个盒子出来,唐曼宁挑了把玳瑁柄的团扇,在扇柄上缀了枚羊脂玉的如意扣,又叫玉珠服侍研墨,于扇面上写了两行字,取了自己的私印盖上章,装在盒子里交与玉珠,“给老爷送去,就说我也一切安好,知道她好,便好了。”

刚才那位开口劝解的女官悄悄给云珠使了个眼色,云珠只管装作看不见,唐曼宁亦无意多说——妹妹的事本来也说不得,既然这几位女官以后要跟了她进王府,她便不想从此时就被这些女官辖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