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露微微一怔,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和迷茫。她轻咬嘴唇,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说道:“父王,此事关乎国家社稷,女儿自当听从父王的安排。”
李乾顺看着女儿懂事的模样,心中既欣慰又愧疚。他走上前,轻轻握住李清露的手,说道:“清露,为父知道这对你来说太过突然,也太过委屈。但如今西夏与大宋的局势复杂,这桩婚姻或许能为两国带来和平,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李清露微微点头,眼中泛起一丝泪光:“父王,女儿明白您的苦心。只是离开故土,去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女儿心中难免有些惶恐。”
李乾顺将女儿拥入怀中,安慰道:“清露莫怕,大宋皇帝赵煦乃是英明之主,想必会善待于你。而且,你此去肩负着西夏的期望,要为两国的友好尽一份力。”
李清露擦去眼角的泪水,坚定地说道:“父王放心,女儿定不辱使命。”
李乾顺长叹一声:“吾儿深明大义,为父甚是欣慰。只是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再见,为父实在不舍。”
父女俩相拥而泣,房间里弥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
过了好一会儿,李乾顺松开女儿,说道:“清露,从今日起,你要开始准备嫁妆,学习大宋的礼仪文化,以便日后能更好地适应大宋的生活。”
李清露应声道:“女儿知道了,父王。”
李乾顺又叮嘱了几句,这才离开房间。
李清露望着父王离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她知道,自己的命运从此将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清露开始忙碌地准备着嫁妆。宫女们进进出出,将各种珍贵的珠宝、绸缎、古玩等物品一一整理装箱。而李清露自己则在师傅的教导下,刻苦学习大宋的礼仪和语言。
与此同时,大宋朝廷内部对于这桩婚事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一些大臣认为此举有助于两国和平,应当促成。而另一些大臣则担心西夏公主会对大宋政权产生不利影响,坚决反对。
赵煦坐在龙椅上,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中也犹豫不决。
就在这时,李秋水进宫面圣。她向赵煦详细阐述了这桩婚事的利弊。
赵煦听后,若有所思:“李夫人,此事朕还需再斟酌一番。”
李秋水说道:“陛下,此乃千载难逢的机会,若能成功,大宋将迎来长治久安。”
经过多日的思考,赵煦终于下定决心,同意这桩婚事。
消息传到西夏,西夏王见大宋皇帝态度诚恳,最终也点头同意。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顺利进行之时,又出现了新的波折。
西夏国内一些反对势力,企图破坏这桩婚事,制造混乱。
游靖宇和李秋水得知后,心急如焚。他们迅速联合各方力量,平息了这些风波。
一天,李清露正在书房温习大宋的诗词,宫女匆匆来报:“公主,王后娘娘来了。”
李清露连忙起身迎接。王后走进房间,看着疲惫的女儿,心疼地说道:“清露,你辛苦了。”
李清露微笑着说道:“母后,女儿不辛苦。能为国家出一份力,是女儿的荣幸。”
王后拉着李清露的手坐下,说道:“孩子,此番远嫁大宋,你可要照顾好自己。若受了委屈,一定要写信告知我们。”
李清露眼中含泪:“母后放心,女儿会照顾好自己的。”
王后从怀中掏出一个香囊,递给李清露:“这是母后为你求来的平安香囊,希望它能保佑你一路平安,在大宋生活顺遂。”
李清露接过香囊,感动不已:“多谢母后。”
与此同时,西夏朝廷上下也因为公主的婚事而忙碌起来。大臣们纷纷商议着送亲的事宜,以及如何与大宋进行后续的外交事宜。
在筹备婚事的过程中,李清露也时常陷入沉思。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又充满了担忧。她不知道大宋的皇帝赵煦是怎样的一个人,不知道自己能否在大宋宫廷中立足。
终于,到了出嫁的日子。整个西夏王宫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李清露身着华丽的嫁衣,头戴凤冠,美得不可方物。
李乾顺和王后看着女儿,眼中满是不舍和祝福。
“清露,此去大宋,要多加小心。”李乾顺再次叮嘱道。
李清露拜别父母,坐上了送亲的马车。长长的送亲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西夏公主李清露踏上了前往大宋的旅途。
大宋这边,赵煦也做好了迎接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