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圣人之道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①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②大哉!礼仪③三百,威仪④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⑤德性⑥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⑧,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注释】
①洋洋:满溢之貌。
②优优:足而有余之意。
③礼仪:中庸新解曰——“为周朝所定的大仪节,如冠婚丧祭之礼。”
④威仪:中庸新解曰——“为周朝所定的小仪节,如动作周旋之容。”
⑤尊:恭奉之意。
⑥德性:朱注:“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
⑦敦:加厚也。
⑧哲:智也。
【译文】
伟大啊!圣人的道,茫无边际,能发育万物,那崇高可以比天。真是充足而有余裕而又伟大极了!大的礼节有三百多,小的规矩有三千多,必须待到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出来;才能依照着做。所以说:“如果不是有至德的人,那至道是不会具体地凝聚的。”因此,君子一面要尊重自己的固有的德性,一面还要讲究日积月累的学问,尊德性可致力于道体的广大;道学问可尽心于道体的精微。知极于高明之境,行由于中庸之道。道学问故温故而知新;尊德性故敦厚而崇礼。所以在上位不会骄傲,在下位也不会悖乱。国家有道,说一句话可使国家振兴;国家无道,保持缄默也能有容身之地。诗大雅丞民篇有说:“既能明白,且又智哲,足以保得住自身。”就是这个意思吧!
第二十八愚而好自用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①古之道;如此者,烖②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③,不制度,不考④文⑤。今天下,车同轨⑥,书同文,行同伦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⑧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⑨;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注释】
①反:回复也,
②烖:古灾字。
③礼:朱注:“亲疏贵贱相接之体也。”
④考:考论也。
⑤文:书名也。
⑥轨:辙迹之度也。
⑦伦:次序之体。
⑧杞不足征:杞,园名,夏之后。征,印证也。
⑨宋:国名,殷之后。
【译文】
孔子说:“本来是愚笨的人,却喜欢自作聪明;本来是卑贱的人,却喜欢自作主张;生在现今的时世,偏想回到古时的方法;像这样的人,祸殃就要惹到他自己的身上。”
所以,不是天子,就不该议论礼的合不合,不得创制法度使人遵守,不得考究文字另造一种。然在天下一统,车的两轮是一样的,写的同一样的字,行为也是同一样的伦次;即使有了这天子的位,如果没有圣人的德,仍不敢制礼作乐的;反之,即使具有圣人的德行而没有天子的地位,也不敢制礼作乐的。
孔子说:“我讲夏朝的礼,可是夏朝的后代杞国却没有足够的文献来作凭证;我研究殷朝的礼,还有殷朝的后代宋国存在;我研究周朝的礼,是现在所用的,我就依从本朝的周礼了。”
第二十九王天下有三重
王天下有三重①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②,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③,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④,本诸身,征诸庶民⑤,考诸三王而不缪⑥,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⑦而世⑧为天下道⑨,行而世为天下法⑩,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注释】
①三重:三项重要之事。
②上焉者:周王以前之谓。
③下焉者:言圣人之在下者。如孔子也。
④君子之道:朱注:“此君子,指王天下者而言。其道,即议礼,制度,考文之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