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忠顺亲王的性子睚眦必报,虽然顾及着上皇,并不会下杀手,可私底下搞什么小动作,还是怪恶心人的。
见黛玉否认,于薇雨也不在意,反而露出一个了然的笑来:“我知道,你放心,你在庄子里消息通的慢,我替你留着心就是了。若是他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我立刻派人来知会你。”
黛玉哭笑不得,只能婉拒了她的好意,又说起善堂的事来。
自昭元帝登基已九年有余,可细细数来,竟没有一个风调雨顺的年成。不是这处干旱洪涝,就是那处冰雹飓风,也没个消停的时候。
好在这些年先是有勋贵偿还国库的欠银,又有西南诸番折成粮食的岁贡,国库好歹是充盈的。
正因为朝廷有银钱,粮食充足,才能在各地大兴水利,才能开仓赈灾,在天灾面前才不至于颗粒无收,饿浮遍野。
尽管如此,可失孤失怙的孩子也不胜枚举。
上京城是天子脚下,流民多半在半途就被其他府拦住了,很少能一路走到这里来的。
即使有少数的流民来了,也会被挡在城外,因此善堂只收养了几个在京中破庙里住着的小乞儿,都是家中父母早丧,宗族不管的。
恰逢上个月邻府地龙翻身,死伤无数,朝廷连忙派几个卫的军士去营救,也带回了善堂第一批收养的孩子。
黛玉知道自己不日便要离开了,善堂的决策全权交给于薇雨,账目的事情自然是唐管事管着。因这笔费用暂时只从赵恒封地的赋税里拨,黛玉嘱咐他若是银子不够,让他去府上找凝碧商议就是。
她默默的看着几十个孩子蜂拥向临时搭建起来的学堂,正准备悄悄离开,突然眉头一皱,只问在她身旁的于薇雨:“怎么没有女童?”
这只是下意识的一句话,可话问出口,黛玉便想到了缘由,不禁沉默了下来
一家子逃荒出来的,不能当劳力的女童必然是先被放弃的那个,甚至于发卖了,还能换取一家子的口粮。
“也有几个五六岁的女童,只不好与这些男童们混居在一处,我想另外在旁边建了几间屋子给她们住。”
知道黛玉心里在意什么,于薇雨郑重道:“你放心,就在隔壁,等女童多了之后,便搬到更宽敞的地方去。至于教她们识字的先生,我已经在寻摸了。”
于薇雨也叹气:“我也是女子,也知道女子在这世道里,本就比男子活得更艰难些,自然会多替她们考虑。”
这些善堂里的孩子虽不会再过居无定所、衣食无着的生活,可平日里也要做力所能及的活计。
好比今年的口粮自然有宁王府提供,可明年的口粮却要看今年庄子里的收成了。若是良田的产出不够这么多人的口粮,日后还要把后山开荒出来,都要他们自己劳作。
十岁以下的孩子自然不用做重活,可十岁以上便可当半个劳力来用了。过了十五,无论男女,都要离开庄子自求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