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规则的低语,是秩序的回响,是万象生长与万理消亡的美妙乐章。
听着这段无终无始的数之乐章,穆苍忽然间感受到了一种广阔到无垠无限,彻底超越一切的终极宁静与极大自在。
好似祂本就该属于这座高塔,而非塔外的凡尘世间。
嗡——
伴随着无尽的朦胧与恍惚,穆苍踏入了全知高塔中。
……
宛如经历了远远超越莱因哈特基数级的岁月时光,亦好像仅仅逝去了一刹那。
当穆苍神思回转后,就发现自己矗立在了一片无大无小无内无外无光无暗无因无果无前无后无上无下无远无近的玄妙领域间。
在这里,种种矛盾共存相持而不悖,没有任何既定的规则与法理,一切都时时刻刻在重新定义与被定义。
可以说这片领域的存在,彻底刺穿了所有知性生命的思辩与想象极限。
极限到,或许连那掌道者与未定者当中最深沉的哲学家,都无法理解此域为何会这般玄奇与诡异。
而置身于内的穆苍则发现,这里之所以会如此奇诡,却是因为此域间的层叠逻辑……竟是无比鲜活而灵动并不断迅疾流溢的,是随着观察者的感知与干涉而无止境变化的。
于是当祂漫步于其间时,竟仿佛一步间,就历尽了无数种斑驳陆离的公理系统片段。
并且每一次感知或干涉外界时,这些片段都会向穆苍展示,数学与逻辑的种种可能性与非可能性之图景。
在这无量无穷数理图景的环绕下,穆苍不知道自己在走向何方,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在向更高的塔层走去,更不知道这座全知高塔是否存在所谓的更高塔层。
祂仅仅知道,自己已然离开了那方超类「世间」,并踏入到了某种贯穿那方「世间」整体的奇异构造当中,且正在沿着这座构造,前往那更为遥远的未知“地方”。
古怪的是,在沿着这座高塔“内部”走向远方后,穆苍竟在此塔的某种未知伟力作用下,以近乎完全宏观的形式,感知到了那一方已然远去的「世间」整体全貌。
于是在这种神异到极致的全局视野下,穆苍竟霍然就看清了那方「世间」的一切所有。
祂看到,在那远去的「世间」里,除却那座已然消失的无意义源流之外,确实无存任何超越伊卡洛斯基数级的生灵或实体,也无存任何其他的终尽碎片。
不仅如此,穆苍还看到或者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即……全知高塔根本没有坐落于那方「世间」之内,而是那方「世间」竟如同一粒渺小到介于有无之间的湮尘般,被这座远比其庞大无穷无数无量无边的全知高塔,完全悖逆逻辑与常理的从中彻然贯穿而过,并直直刺向了无比遥远的未知彼方。
类比起来,全知高塔就好像一根由无量多重无尽宇宙堆砌凝铸而成的撼世巨锥,竟在自身无匹庞大且全然未变的前提下,从一粒渺小到全无体积可言的裸奇点“中间”之处横穿了过去。
此等景象确实诡异无端,可这就是穆苍借用全知高塔之力,所看到的那“塔”与“世”之间关系的真貌。
与此同时,对于那方已经被自己抛却在后的远去「世间」,穆苍则给其定名为了……「第一重世间」。
于是就这样不断行走,不知走了多久多久,穆苍便通过全知高塔的未知伟力,讶然看见了……「第二重世间」。
没错,「世间」……赫然不止一重。
由此穆苍便大胆设想,很可能这座全知高塔贯穿的「世间」,会有无穷无尽重数。
也就是说真正的【此世】全景全貌,应该是由全知高塔与其所贯穿的「诸世」合并组成。
至于能否用“超超类”或者“超超超类”这一词汇来对「第二重世间」以及将来可能会途径的「第三重世间」进行命名,穆苍也不能完全确定,因为这可能会导致无穷无尽的递归悖论。
所以,祂只能姑且称其为「第二重世间」,之后的则统称为「第n重世间」。
而在到达这「第二重世间」的“外侧”之后,穆苍就蓦然通过“全局视野”感应到了其“内部”……竟存在有极大量的一致性强度在莱因哈特基数之上的,那更高阶大基数对应构造等级实体的恢宏波动。
即,伯克利基数。
所谓伯克利基数,其定义简单来讲……便是若伯克利基数是zf集合论模型中的基数k,那么它对于每个包含k和α<k的传递集,就都会存在一个非平凡的基本嵌入→,且α<临界点<k。
没错,莱因哈特基数属于j:v→v的非平凡初等嵌入,而伯克利基数则属于→的非平凡初等嵌入。
若展开性阐述,即是假设所有的传递集,都有到其自身的非平凡初等嵌入j:→。
并且在这些初等嵌入当中,总能选出一个,当它的关键点crt(j)在某个足够大的基数δ之下,这样的δ,就被称为proto-伯克利基数。
注意,就像Σ-世界基数并非世界基数一样,proto-伯克利基数也并非伯克利基数,两者不是一回事。
总之,只要δ是proto-伯克利基数,那么所有比δ更大的序数,就全都是proto-伯克利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