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平看着他们,耐心地说:“朋友,我们应该尊重事实,不能轻信谣言。杨振宁先生对我国的科学事业等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不可否认的。”
这时,饶毅教授也点点头说:“是啊,我们看待事情要全面、客观,不能被一些不实信息误导。”
赵亚夫也跟着说道:“年轻人,多了解一些真实的历史和人物事迹,才能更好地看待这个世界。”
那两个小年轻依旧满脸不服,其中一个梗着脖子,语气中满是质疑:“那你说说,你既然说杨振宁为我们国家做贡献,我咋不知道呢?我只听说他回国就是养老的,你说他有做贡献你得拿出证据出来。”
旁边另一个小年轻也跟着附和,脑袋点得像捣蒜:“对对对,要拿出证据,拿出证据!”
周小平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看向那两个满脸质疑的小年轻,缓缓开口:“你们不是要证据吗?那我就好好给你们讲讲。1986年6月,杨振宁先生从香港飞到北京,应陈省身先生之邀前往南开大学。当时,陈省身先生于1985年在南开大学建立了南开数学所,他力邀杨振宁先生在南开大学数学所创办一个理论物理研究室。”
他微微顿了顿,目光扫过周围竖起耳朵倾听的众人,接着说道:“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在当时国内科研环境还不算十分完善的情况下,杨振宁先生答应了这个邀请。他亲自参与研究室的规划与建设,从设备的引进,到研究方向的确定,每一个环节都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他凭借自己在国际物理学界的声誉和人脉,为研究室争取到了许多宝贵的资源。”
“他还耗费了整整一年时间常驻南开大学,明天都来到这个研究室,亲自指导年轻的科研人员。很多从这个理论物理研究室走出去的学生,如今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成为我国物理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说到这儿,周小平的眼中满是钦佩,“这还只是杨振宁先生众多贡献中的区区一件而已,他回国后,在推动科研发展、培养人才等方面,做的事情不计其数。”
周小平的声音沉稳有力,继续说道:“杨振宁先生的贡献可不止在南开大学。1993年、2001年和2006年,他三次访问东北师范大学。就说1993年第一次去长春,他住在东北师大招待所。要知道,杨先生访问大学,从来不住校外的高级饭店,那些学校的招待所连‘星级’都不够。”
他稍稍提高音量,眼神中透露出对杨振宁先生的敬重:“这看似简单的住宿选择,背后却有着深刻的含义。杨先生在乎的从来不是物质享受,他一心扑在教育和学术交流上。他在东北师大期间,开展了多场学术讲座,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在物理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研究经验。他和师生们近距离交流,耐心解答每一个问题,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爱,为我国物理人才的培养注入了强劲动力。”
周小平看向那两个年轻人,目光坚定:“你们现在还觉得,他回国只是来养老的吗?”
他的目光炯炯,紧接着说道:“杨振宁先生对祖国的回馈从未间断。长期以来,他频繁往返于国内外,不辞辛劳地助力我国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到了1995年之后,他更是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清华大学。定居清华后,他选择住在清华甲所。”
他微微一顿,加重了语气:“重点来了,他住的那栋小楼,是他自掏腰包盖起来的,没向学校要一分钱。这是什么样的精神?完全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祖国培养的感恩。”
“在清华期间,他牵头组建研究团队,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的科研人才,带领团队攻克了诸多物理难题。他亲自授课,以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启发了一届又一届的清华学子。很多清华物理系的学生,因为杨振宁先生的教导,坚定了投身物理研究的决心,在毕业后为我国物理科研事业添砖加瓦。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杨振宁先生为国家做贡献的铁证,怎能被你们视而不见?”
周小平的脸上满是动容之色,继续娓娓道来:“杨振宁先生的生活简单得超乎想象。一件衣服他能穿很多年,即便都褪色了,他也觉得还能接着穿,可对待国家的科研教育事业,却无比慷慨。早在1990年代,他就向清华高等研究中心捐出了上百万美元现金。那个时候,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
“当时,陈省身先生和杨振宁先生的工资都是由国家亲自批准的,可杨先生毫不犹豫地把工资也捐给了清华大学。为了给清华高等研究中心争取更多资源,他还前往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博文教授,拿了那边的待遇,据我不完全了解,经他之手给清华高等研究中心募捐来的,包括各种证券,加起来已经超过4000万美元。”
他的眼神里满是敬佩,扫视着周围认真聆听的众人,尤其看向那两个仍有些懵懂的小年轻:“可杨先生请客的时候,饭菜十分简单。每次吃完饭,都是他付钱,翁帆女士拿着个小钱包去付费。他们的生活费还要靠翁帆女士精打细算,翁帆女士也从来没穿过特别昂贵的衣服,没戴过什么名贵首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虽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但却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格。杨振宁先生对自己无比节俭,一件夹克穿十几年,对国家的教育科研事业却倾尽全力。他所做的这些,难道还不足以证明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贡献吗?”周小平的声音激昂起来,“你们还能说他只是回来养老的吗?”
周小平挺直了腰杆,神情愈发庄重,继续讲述:“哪怕杨振宁先生已经高龄,依旧亲自前往我们国家的散裂中子源实验室地下进行考察。要知道,这对一位老人来说,需要付出多大的精力和体力!但他还是去了,他对散裂中子源评价很高,全力支持这个项目。要知道,散裂中子源对我们国家的科研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十几年前,杨先生就给国家有关部门写信,提议中国及早开展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的研究。那时国际上也才刚刚起步,投入成本相对较低,而且他还有学生在美国,可以提供技术协助。可惜这封信辗转多年才得以落实。好在如今上海自由电子激光已经取得了优秀成果,这背后离不开杨先生的远见卓识。”
他的目光中闪烁着光芒,语速稍快,似乎迫不及待地想让大家知晓这些鲜为人知的事迹:“杨先生还十分关注核废料处理的加速器建造。他并非像外界传言的那样一听加速器就反对,他主张所建的加速器最好既能用于物理研究,又能满足中国或部门行业的重大需求,解决国家的燃眉之急。方守贤院士就常常跟我讲,他对杨先生的观点佩服得五体投地。方院士亲自到上海与合作者做出质子加速器,用于治疗癌症,像鼻腔癌等。杨先生对此全力支持,他认为只要是针对国家急需、能克服瓶颈且发挥高能优势的项目,该花的钱就一定要花。”
“杨振宁先生对自己,一件夹克穿多年都不舍得扔,生活中没有任何奢华之物,还不断为国家慷慨解囊。对于国家的资金使用,他也有着自己的坚持,不该花的钱,他定会站出来直言,哪怕这样的言论不受欢迎,他也问心无愧。从这些生活小事到关乎国家科研发展的大事,无一不体现出杨先生的高尚品格和纯粹心态。他自己节俭,也不希望国家的钱花在无用之处。”
此时,咖啡店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沉浸在周小平的讲述中。那两个曾经满脸质疑的小年轻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动容,不再像之前那般理直气壮。
一旁的张启挺直了腰杆,神情中满是敬重与感慨,缓缓开口:“周小平先生说得一点儿没错,杨振宁先生对国家的贡献,那可是多维度、全方位,且影响极为深远的。
就拿清华高等研究中心的创立来说,那是1997年,时任清华校长王大中与杨振宁先生经过无数次反复磋商,两人就像在雕琢一件稀世珍宝,每一个细节都斟酌再三,最终决定仿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成功经验,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后来它更名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这一举措,为国内科研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意义非凡呐。”
“在中心成立初期,杨先生的举动更是令人肃然起敬。他几乎是倾其所有,捐出了100万美元,这里面甚至包含了他那意义重大的诺贝尔奖金。要知道,那可是他多年的心血和荣誉象征,可他毫不犹豫地拿了出来,几乎把当时的大部分积蓄都奉献给了科研事业。此后的日子里,他更是马不停蹄,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四处奔走,为中心募集了高达几千万美元的资金。这可不是简单的数字,每一分每一毫都凝聚着他对国内科研发展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是推动科研进步的强大动力。”
“人才是科研的核心,杨先生在这方面的贡献同样不可磨灭。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凭借自己在国际上的崇高威望和广泛人脉,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就说国际上的人工智能权威姚期智先生,就是在杨先生的努力邀请下,成功加入清华,为清华的科研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如今,姚期智先生在相关领域成果斐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杨振宁先生的积极推动。”
“2003年,杨先生全职回国并定居清华。鲜有人知的是,早在90年代,他就已经心系祖国,打算回国效力。然而,命运却在这时跟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他的首任妻子突然生病,在家庭与事业面前,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陪伴妻子,默默地陪她走完了生命的最后几年。这份重情重义,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令人动容。”
“2004年,那时的杨先生已经年过80,本应是安享晚年的时候,可他却站在了清华的讲台上,为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在当下,很多教授都觉得给本科生上课又累又麻烦,纷纷避之不及,可杨先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他打从心底里认为,给本科生上课是重中之重,是培养未来科研人才的根基。他还满怀期待地说,希望自己的行动能够带动更多的人重视本科教育。每一次上课前,他都雷打不动地花两个小时认真备课,仔细研究教材,还想尽办法去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因材施教。你们能想象吗?一位功成名就的科学巨匠,如此兢兢业业地对待本科教学,这是怎样的敬业精神和教育情怀啊!”
张启微微叹了口气,目光看向那两个年轻人,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之前只看到了一些表面现象,却从未深入了解过杨先生为国家默默付出的一切。我们都应当怀着敬重与感恩之心,铭记他的贡献,而不是被那些毫无根据的不实言论误导,肆意诋毁这样一位值得我们敬仰的前辈。”
那两个小年轻原本满是倔强与质疑的脸上,此刻浮现出了一丝赧然。他们互相对视了一眼,又看向饶毅、周小平他们,缓缓点了点头,其中一个略带羞愧地开口:“没想到杨振宁教授是这样的人啊,我们以前太不懂事,也是误信了谗言呐。”说罢,两人像是武侠小说里赔礼道歉的江湖人一般,双手抱拳,对着众人作了个揖,以表示歉意。
随后,他们脚步略带匆匆地往咖啡店门口走去,背影里少了刚进来时的那股子轻浮与傲慢。走到门口时,其中一个忍不住回头又看了一眼,随后和同伴并肩消失在了东关街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
喜欢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