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楼是这年代常见的鸽子楼。
有点像大学时的宿舍,一条走廊里,有一个个小门,每个小门里面住着一户人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面写着编号,306、307、308。。。。。。
与大学宿舍不同的是,每个编号门后面,不是一间屋子,里面是两间,一个卧室,一个大一点的客厅。
房间内没有厕所,洗浴间,上厕所需要去走廊两头的公共厕所兼热水房去。
王婶带陈泽一家参观了分配的两套房子。
陈泽母亲羡艳不已,
“楼房就是好啊,还是楼房好,一家一户,还有热水,多方便!”
“唉,哪儿好了,也就那样。”
王婶谦虚道,两个老闺蜜是又来又回,开始拉扯。
两人唠了半天家常,临走了,王婶客气地挽留吃饭,
“吃完饭再走呗!”
“小泽,有空常婶子家来玩儿啊!”
摆脱了魔窟的王婶很是高兴,曾经那个让她精神抑郁的四合院,印象里,似乎也不那么可怕,就像是搬家前的散伙饭一样,其乐融融。
但事实上,美好总是短暂的,四合院大家其乐融融的画面,放在一个小时影片里,也只能挑出来寥寥几帧。
现实是,王婶离开的当天晚上,院子里的人就已经开始针锋相对,施法斗法。
白天的美好似乎是一场梦。
院子里的几家人,各显神通,雅俗共上,这次的争夺目标,正是王婶家空出来的三间房子。
50年代,国立之初,四九城的房屋分配主要由政府主导。
政府会根据家庭人口、职业、工作单位等因素来分配住房。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会自行建设住房,并分配给员工居住。
到了60-70年代,在这个时期,京城的住房供应紧张,房屋分配主要由政府和单位负责。主要是指越来越常见的公共住房与单位自建房。
直到80年代以后,随着华夏经济的改革开放,京城的住房制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1988年,京城市开始实行住房制度改革,逐步推行住房商品化和私有化。此后,房屋分配逐渐转向市场化,人们可以通过购买、租赁等方式来获得住房。
王婶家这种空出来的大杂院,是个例外。
95号院当初分配的时候,采用的是赎买和长租两种模式,赎买和长租都是每月向政府缴纳一笔钱,长租价格是每月大约5元,赎买价格是每月7-10元,一直缴纳到56年赎买正常圆满结束,所有合营划归公有。
但不论是哪一种,区别最后都不大。
被赎买与被租用的房子都会归由街道办管辖,处理。
这就相当于后世的安置房制度,村委会在其中有很大的权利。
而作为村委会的大队长,四合院的大爷也是在这件事上有话语权的,虽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但还是可以与上级沟通。
不要小看大爷的权利,芝麻小官也是官,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土地爷也是爷。
贾家哭爹喊娘,要求同情。
未来的小寡妇在婆婆的指使下,轻解罗裳,楚楚可怜,在大院里进行形象公关,试图捡起贾家烂在泥里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