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隆十三年二月初九,
春寒料峭,京城的贡院门外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今年的春闱会试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各地的举人考生们怀着紧张与期待,早早地聚集在此。
杨逸身着一袭整洁的银白色长衫,站在人群中,目光坚定地望着贡院的大门。他身旁是来自江南的举人李泽和来自北方的举人王翰。
“这贡院的大门一打开,咱们的命运或许就将改变。”李泽搓了搓手,掩饰不住内心的紧张。
王翰深吸一口气,说道:“是啊,寒窗苦读多年,就看这几日了。”
杨逸微微点头,心中暗想:“我定要全力以赴,为家族争光。”
此时,贡院门口的官员们开始维持秩序,大声喊道:“各位举人,依次排队,接受检查,不得混乱!”
考生们立刻安静下来,井然有序地排成了长队。
“哟,这不是杨兄吗?没想到在此相遇。”一个声音从后面传来,杨逸回头一看,原来是同乡的赵宇。
杨逸微笑着回应:“赵兄,你也来了,咱们可要一同努力啊。”
赵宇自信满满地说:“那是自然,此次会试,我定要金榜题名!”
队伍缓缓向前移动,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不同的神情。有的面色凝重,有的故作镇定,还有的眼中透露出一丝焦虑。
杨逸看着前面正在接受检查的考生,心中不禁有些忐忑:“不知这检查会如何严格,可千万不能出岔子。”
终于轮到杨逸了,检查的官员仔细查看了他的考牌和身份证明,又检查了他携带的物品。
“进去吧,莫要紧张,好好考试。”官员说道。
杨逸拱手谢过,走进了贡院。
进入贡院后,杨逸看到一个个狭小的号舍,找到自己的甲卯七十二,心中感慨万千:“接下来的几天,就要在这方寸之间奋笔疾书了。”
他走进自己的号舍,坐下稍作休息,准备迎接即将开始的考试。
此时,旁边号舍的一位考生探过头来,说道:“兄台,看你气宇不凡,想必胸有成竹啊。”
杨逸谦虚地回答:“兄台过奖了,大家都是为了心中的理想而来,还需努力才是。”
随着一声锣响,考试正式开始。考生们纷纷拿起笔,沉浸在作答的世界中,贡院里只听得见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
一连数日,杨逸前两场都答的不错,就看最后十五这一天的最后一场,也是最重要的一场了。
二月十五,会试的最后一场。
随着一声锣响,监考官员们身着整齐的官服鱼贯而入。他们表情严肃,步伐沉稳,手中紧握着一沓沓考题和宣纸答卷。
杨逸坐在号舍中,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双手不自觉地微微颤抖。
当考题和宣纸答卷发到他手中时,他深吸一口气,定睛一看,题目竟是“论如何与异族番邦国家相处,是战是和?”
杨逸的眉头瞬间紧皱,心中一阵翻腾。这是个重大且棘手的论题,关乎国家安危、民族荣辱。他先是感到一阵紧张,额头也冒出了细微的汗珠。
“这题目,稍有不慎,便会影响全局。”杨逸暗自思忖。但很快,他定了定神,目光变得坚定起来。
他想到大周如今的强盛国力,心中涌起一股豪情。“若要战,我大周兵强马壮,可以横扫一切来犯之敌!”杨逸在心中呐喊。
他提起笔,先引《孙子兵法》之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他写道,战争并非随意之举,却也绝非畏缩之选。大周的铁骑英勇无畏,训练有素,兵器精良,将领智谋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