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汉末争雄 > 第一百一十七章 掀动大生产其兴也勃焉7(第4页)

第一百一十七章 掀动大生产其兴也勃焉7(第4页)

“使君可知,子经兄今安在?”

【作者题外话】:行军途中,绝大多数兵士是轻装徒步,不披甲胄。

甲胄1般放在“车”中,临阵之前才会穿戴。

书中相关记载极多,远非1例。

可知是惯常习俗。

因此,行军时“人甲分离”的情况,也就为大量的“邀击”行为(半途截击)创造了机会。

甚至可能出现仓促临阵时,因甲胄置于车中,导致兵士不得不“轻装突击”的案例。

“无甲行军”固然危险,但也有其因由。

推而论之,大抵可以归因如下。

其1是减少对体能的损耗,其2是减少对物资(尤其是鞋袜)的损耗。

在固有认知中,古代军队出征,既然肩负作战任务,无论是行军还是临阵,似乎都应该顶盔掼甲。

但实际操作中,行军时大多兵士都是“轻装”状态,甚至进入战区之后亦如此。

略举数例。

建安十2年(207)征讨辽西乌丸时,曹操先锋“卒与虏遇”(仓促临阵),将士“被甲者少、而车重在后”。

卒与虏遇,(虏)众甚盛。

(曹)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

--《魏书武帝纪》

可知行军途中,甲胄是放置在“车重”(兵车辎重)当中。

士兵只穿戎服(即军装),徒步行军,以节省体力。

曹操远征塞北,是为了剿灭袁尚兄弟的残余势力。

而2袁勾结乌丸,也是人所共知的事情。

3郡乌丸承天下乱,辽西单于蹋顿尤强,为(袁)绍所厚,故(袁)尚兄弟归之,数入塞为害。

--《魏书武帝纪》

实际自出卢龙塞起,鲜卑、乌丸与袁氏余党便随时可能出现,曹军却依然“轻装徒步、甲置车中”。

可见这种习俗(或制度)有其必然性。

虽然此役靠着曹纯、张辽的奋勇冲击,斩杀敌酋(辽西单于蹋顿)而大获全胜。

但实际战况是相当危险的。

(张辽)从征袁尚于柳城,卒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

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

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

--《魏书张辽传》

从曹纯、张辽“纵兵奋击”的记载中,也可看到,少量精锐骑兵部队,应该是时刻“被甲胄”的。

这种具装骑兵队,主要负责保护主帅;曹操遣之出击,可见战况凶险,孤注1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