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旻的卫府,隐患虽然没有如此严重,却不代表没有隐患。
钟繇隐晦提醒了赵旻…
但熟知历史、谙熟权谋之术的赵旻,又何用钟繇提醒?
就在沮授、审配2人,正暗戳戳商议此战后应如何做之时…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类似的割据者,被统称为“部曲帅”;
在南方,其被称作“宗部”或“山越”(没错,就是孙权要讨伐的山越),按唐长孺先生考证,田畴这种割据者,比较规范的称呼,应该是“山胡”。
实际上他(田畴)就是个宗帅。
只是北边虽有匈奴、鲜卑、乌丸,却与汉人有显著的区别,而无终山又并非边境各族所居之地,所以田畴没被称为“山胡”而已。
--唐长孺《宗部与山越的关系》
只不过后来田畴率部出山,并最终投靠曹操,被美化为“率齐山民,1时向化”,因此才没被归入蛮夷之列。
(田)畴即受署,陈建攻胡(3郡乌丸)蹊路所由,率齐山民,1时向化。
--《先贤行状》
此处需要注意,在中原政权的语境下,只有4方蛮夷才需要“向化”。
从该措辞不难看出,在曹操眼中,田畴不过是个“保山为寇”的蛮夷。
但田畴从未将自己视作蛮夷,他还愤恨“乌丸杀其郡中冠盖,常欲复仇”。
所谓冠盖,即大姓豪右。
足见田畴本人,始终以门阀自诩。
(田)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右北平)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
--《魏书田畴传》
换言之,田畴将自己视作知书守礼的名士,但在曹操眼中,田畴不过是个山胡头子。
因此,田畴在归附曹操之后,敢于摆名士派头儿,拒绝敕封,乃至“以死自誓”。
(曹操)于是乃复以前爵封畴。
(田)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
太祖不听,欲引拜之,至于数4,终不受。
--《魏书田畴传》
但在曹操眼中,田畴不过是个边地宗帅,还1度沦为“山胡”,给他封官儿,是赏了他城门大的脸面;
其人因此才会在田畴辞封之后,大骂“成1人之志,亏王法大节”,乃至要给田畴治罪。
在“田畴辞封”事件中,曾先后出现4位关键人物。
即夏侯惇、曹丕、荀彧、钟繇。
这4位人物,无1例外,都是田畴的支持者。
这也是田畴“逆龙鳞”之后还能善终的重要原因。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