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写一点不一样的故事,就得找别的包青天角色,除了金超群外,再演包拯比较好的,就是周杰那一版的《少年包青天》。
真的是经典的电视剧,光是续集就拍摄了三部,虽然一部比一部烂。但掩盖不了第一部的精彩与经典。
全剧由七个小故事组成,分别是“名扬天下”、“血祭坛”、“隐逸村之秘”、“殿前扬威”、“五鼠闹相国”、“魔法幻影”、“翻龙劫”。
每一个故事相互独立,却又有联系。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很好的将悬疑、武侠、搞笑、言情融合到了一起,情节设置合理,人物性格鲜明。
上辈子。江夏小时候可是没少看了这部电视剧,翻来覆去至少看了十几遍,哪怕看过也愿意从头再看一遍。只要电视上在放,他就看。
虽然“隐逸村之秘”那个环节,看那些干尸,真把年幼的江夏吓了个不轻,却还是很喜欢整部电视剧。
他不知道上辈子这部剧的收视率如何,但论经典程度,哪怕在十多年之后。翻出来重新看一遍,依旧很经典。毕竟,这部剧产出的时间较早,是2000年左右。而那个时代,是一个电视剧还能看的时代,是一个电视剧演员还都是实力派的时代,是一个经典多多的时代。
他不信盛世弄出来的剧,能跟《少年包青天》相提并论。自打《少年包青天》以后。江夏就记不清楚其他的包拯形象了,哪怕后续的三部。都无法超越第一部。无法撼动江夏对少年包拯的主观印象。
经典,什么叫经典,拿出来就能让你十年之内无法超越的,就是经典。
江夏之所以要闭关来写剧本,全是因为剧本的写作方式,与小说是完全不一样的。
看过的小说。想要复制过来,非常简单,只需要简简单单复制文字。
剧本可不一样,剧本是分镜头的,每一个镜头。是在什么场景,当时的天气怎么样,有什么样的人物,人物的表情动作是什么,都需要在剧本中体现出来。
就说公孙策简简单单的斗棋一个环节,写起来很简单,一共也才几分钟的戏而已。几分钟的戏之后,就是下一场戏,包拯出来审问肥猪的戏。
这段写起来就麻烦,要把每个人交代清楚,还得交代包拯的动作语气神态。
剧本最主要的还是要有一种镜头感,这就是剧本跟小说的不同之处,小说要改变成剧本,是个非常琐碎的工程。
编剧在编写剧本时,得时时刻刻考虑,这个场景放在镜头下,应该如何表现,这么写拍摄的导演能不能明白。
还有就是经费问题,江夏就曾经看过几个编剧的吐槽,说是现在写剧本,都不敢写大鱼大肉什么的,因为经费不够,摆不到桌子上去,以至于吃饭的戏都不能写。
而且编剧具体写什么,真不是自己做主的,是策划们根据现在流行趋向,强行弄了个大纲,然后让编剧去硬着头皮写,这种硬着头皮写出来的东西,能好才怪。
江夏现在作为一个正在写剧本的编剧,在编写剧本的一个大难题,就是别人是凭大纲造剧本,他是把成品电视剧文字化成剧本,这是个看上去很简单,却很难的工作。
所以他得闭关,一点点烧脑,把看过的电视剧在脑海中,一帧一帧定格,来细化剧本。
之前也提过,江夏写剧本最大的优势在于看到过剪辑后的版本,最大的劣势也是看过剪辑后的版本,以至于江夏没见过原版剧本,不知道拍摄成功后,删减了什么戏份。
或许《少年包青天》第一集,本来有五十个镜头,能很完美的体现人物,丰满人物,让演员知道角色的性格,很容易把握,很容易入戏。但最后剪辑完成后,五十个镜头,只剩下十五个镜头,很多无用的都删除了。
江夏写出来的剧本,只能根据十五个镜头来写,在人物丰满程度上,要差很多。可现在他也没辙,只能在拍摄时,再努力一把,给演员们都演一下,还有就是人物小传得写丰满一点。
这么多的工作,这么繁琐的工作,江夏必须全身心的投入进去,才能打磨出来一个还算不错的剧本。
于是,江夏闭关失踪了,谁也联系不上他,他暴脾气小编的马甲晋升四线,尤芳菲想找他恭喜一下都没找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