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是绝对不允许隋炀帝的外孙继承李世民的皇位的。
朝堂上支持李恪的大多是前隋故老,数量不多、政治失意更加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把李恪送上太子之位。
后来,高阳公主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礼,从而引发了初唐时期最大的一桩政治冤案。
高阳公主和房遗爱谋反一案事发,房遗爱为了活命,接下来长孙无忌递来的救命之策,亲自诬告李恪谋反。
长孙无忌的心思缜密,使得李恪无法搏得生机,李恪被李治下诏自缢,死时34岁,李恪的四个儿子全部流放。
女皇武则天继位后在神龙元年为李恪彻底平反昭雪,还其清白,恢复吴王爵位。甚至在血洗李唐贵族的时候保留了李恪一脉。】
隋文帝杨坚和皇后独孤伽罗看着天幕,“这位李恪是朕的曾外孙。”
杨广看着李恪的介绍也是想着是自己的哪个女儿所生。
李渊倒是不大在意,儿子多,孙子也多,自己比较亲近的还是嫡孙,至于其他孙子相处不多,感情也不深。
李世民看着面前的朝臣,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长孙无忌、丞相房玄龄四人已经跪下了。
李世民看着“李承乾谋反”、“李泰被拉下水”、“高阳公主谋反”心中深感悲痛,听着他们的请罪也是无力的摆摆手让他们起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对于太子和魏王,天幕再一次提及,自己就算是想装看不见都不行了,对于和皇后的几个孩子,自己是真心疼爱。
承乾是太子,朕对他严厉些,何错之有?
李泰嘴甜懂事,偏爱一些又有何妨?
高阳也是一直乖巧懂事,自己原本将公主下嫁,是有着安抚朝臣的意思,可是房家是真的是一个好去处。
看着房玄龄,心中在思索着这桩亲事还要不要继续呢?
房玄龄心中也是忐忑,自己劳心劳力,对陛下忠心耿耿,结果转头让儿子中伤了。
高阳公主自己管不着,可是自己那个傻儿子,谋反都敢参与,真的想房家九族一起团聚吗?与其以后做下蠢事还不如自己先打死好呢。至于长子对公主无礼这事,自己才不相信,想也知道是高阳公主故意找茬。
长孙无忌此刻倒是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对于自己害死李恪的事情,自己没有什么惊讶的。
不说李恪是不是隋炀帝的外孙,只说自己妹妹长孙皇后有三个儿子,太子之位轮也轮不到旁人。
李恪若是不争不抢还好,自己或许不会动手。
既然威胁到了自己,那下手除掉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李治想起了自己的三哥李恪,对于舅舅当年坚持要除掉三哥的事情,自己是真的不支持的。
可是不管自己怎么认为三哥成不了自己的威胁,舅舅一意孤行,自己是皇帝,君臣有别,舅舅只需听从就好,为何总是挑战自己的耐性呢?
武则天想起了吴王李恪,对自己为其平反的事情,倒也没什么别的情绪,只是为长孙无忌感到可惜了。
(透过历史的迷雾,会发现,李恪无论多优秀,这皇位都是与他无缘的,因为这大唐上下,其实都是他外公隋炀帝的反臣,他的出身注定是一个悲剧。)
李承乾看着也对李恪没这么多忌惮了,李恪继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哪怕父皇愿意又如何,满朝文武答应吗?尤其是舅舅同意吗?李恪要是上位,舅舅可落不着什么好的,自己最大的威胁还是李泰。
(只有长孙皇后的儿子才有资格登上帝位,其他都是庶子,古代嫡庶有别可不是说说的。
而且李治是李世民一手带大的,永徽之治,唐朝最大的疆域可是在李治时期达到巅峰。)
李世民是惊喜的,看着天幕上自己在位时期的版图,再看看儿子在位时期的版图,不禁为儿子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