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荷塘月色》(中)
《荷塘月色》这首歌,在“历史”中,问世于2010年。
与那些时代感强烈的流行音乐不同,这首歌的内容简单易懂,也算朗朗上口,除了小孩子,什么时代的中国人都能唱,无论是21世纪的10年代,还是20世纪的80年代,人们都不可能觉得抵触……除非,是在更早的战争激烈的年代,大约有些不合时宜。
另一方面,这首歌的水平肯定不差,但也谈不上多么精美,归根结底不过是一曲柔美的小调,一首婉约的小词,也只是在中国流行音乐凋敝的10年代,才会有那么一丝鹤立鸡群的错觉,甚至,连错觉都谈不上——原唱那坑爹的说唱部分,说好听点儿……叫画蛇添足。
这样一首歌,在80年代拿出来当成“作业”之作,倒也很适合无形装逼了。
问题是,编曲怎么办?
毕文谦上辈子听过这首歌的不少版本,最好的莫过于丁小红的,不仅是丁小红演唱得最好,整个编曲也去掉了坑爹的说唱,乐器的伴奏也没有喧宾夺主,给了歌手比较大的表现空间。
不过,在那个版本里,编曲涉及的乐器和现在能够“调遣”的,并不一一符合。
得简化,得变通。而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只能……谋事在人了。
下了决定之后,毕文谦闭上眼,回忆起那个版本的细节来。
过门和间奏是以葫芦丝为主,可以用笛子或者小提琴代替;唱词的背景贯穿着吉他和古筝,无论是古筝还是吉他的和弦都很舒缓,并不难;但是,从中期开始的鼓点,无法处理,更别说那些出现次数稀少,起着点缀作用的排铃。
……罢了。没有鼓点和排铃,对歌曲整体并没有伤筋动骨的影响。乐观地想,不过是加大了演唱的比重,唱得不好,就成了坑,唱得好,就更体现歌手的唱功。
毕文谦一拳砸在自己手里,挣开眼,提笔就开始写……六线谱。
“杨哥,你视力好不好?”
“还成。”杨长勇只是点头。他很好奇——这样的创作方式,颇有些颠覆他的想像。
“我在这里写,你坐旁边看,边看边试着弹弹,我们听听效果。”
这种毕文谦口中的“尝试”,进行得很快。杨长勇的吉他水平很好,仅仅过了几分钟,他就把谱上的和弦弹熟了。
然后,毕文谦开始写……简谱。
让演奏的人自己翻译成五线谱也许会多耗一点儿时间,但也许会让他们觉得……“合理”。
默写一般的速度,毕文谦自己浑然不觉,只是在回忆细节时有着时不时的短暂停顿。一旁的杨长勇却看得目瞪口呆。
又过了十来分钟,吉他、古筝,还有不确定由笛子还是小提琴来演奏的部分,都写完了。毕文谦朝亭子那边招招手:“大家,请过来!”
看着黎华等人走过来,杨长勇悄悄问毕文谦:“毕文谦,你……这就齐活儿了?”
“成不成,得试着合奏一下才知道。”毕文谦不咸不淡地说,“还有一门乐器没定弦啊!”
不过,人齐之后,毕文谦倒先问向夏林:“夏林,你这作业本的纸,可以撕下来吗?”
夏林犹豫了一下:“撕吧,你都拿去,本子我就不拿回家了……不,撕下来的谱,唱完之后能给我吗?”
“怎么?你也想唱?”
见她欲言又止,毕文谦倒不觉得不妥:“想唱,就和我一起唱吧。不过,我们得清唱。”微微点头算是下了决定,他又看向黎华,“徒弟,背下来了吗?”
“背是背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