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景岳全书在线阅读中医宝典 > 第61章 杂证谟泄泻(第2页)

第61章 杂证谟泄泻(第2页)

民病血便注下。岁水不及,民病身重濡泄。

《五常政大论》曰∶卑监之纪,上角与正角同,其病飧泄,邪伤脾也。发生之纪,上征

则其气逆,其病吐痢。

《六元正纪大论》曰∶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寒至则坚痞腹满,痛急下痢之病

生矣。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血溢血泄,淋之病生矣。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

厥阴所至为胁痛呕泄。少阳所至为暴注。太阳所至为流泄禁止。

《至真要大论》曰∶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尿赤,甚则血便。少阴同候。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病本于脾。少阳

司天,火淫所胜,民病泄注赤白。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民病寒清于中,感而疟,咳,腹中

鸣,注泄溏,病本于肝。厥阴之胜,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少阴之胜,腹满痛溏

泄,传为赤沃。太阴之胜,湿化乃见,善注泄。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胁痛,溏泄。太阳之胜,寒入下焦,传为濡泄。阳明之复,清气大举,甚则心痛痞满,腹胀而泄。诸病

**,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论证(共三条)

属性:凡《内经》有言飧泄者,有言濡泄者,皆泄泻也;有言肠者,即下痢也。然痢之

初作,必由于泻,此泻之与痢本为同类,但泻浅而痢深,泻轻而痢重;泻由水谷不分,出于

中焦;痢以脂血伤败,病在下焦。在中焦者,湿由脾胃而分于小肠,故可澄其源,所以治宜

分痢;在下焦者,病在肝肾大肠,分痢已无所及,故宜调理真阴,并助小肠之主,以益气化

之源。此泻痢之证治有不同,而门类亦当有辨,然病实相关,不可不兼察以

为治也。

一、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

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

,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脾强者,滞去即愈,此强者之宜清宜利

,可逐可攻也。脾弱者,因虚所以易泻,因泻所以愈虚,盖关门不固,则气随泻去,气去则

阳衰,阳衰则寒从中生,固不必外受风寒而始谓之寒也。且阴寒性降,下必及肾,故泻多必

亡阴,谓亡其阴中之阳耳。所以泄泻不愈,必自太阴传于少阴,而为肠,肠者

,岂非降泄之甚,而阳气不升,脏气不固之病乎?凡脾胃气虚而有不升不固者,若复以寒之

,复以逐之,则无有不致败者。此强弱之治,大有不同,故凡治此者,有不可概言清利也。

一、泄泻之因,惟水火土三气为最。夫水者寒气也,火者热气也,土者湿气也,此泻痢

之本也。虽曰木亦能泻,实以土之受伤也;金亦能泻,实以金水同气,因其清而失其燥也。

知斯三者,若乎尽矣,然而三者之中,则又惟水火二气足以尽之。盖五行之性,不病于寒则

病于热,大都热者多实,虚者多寒。凡湿热之证,必其脉盛形强,声音壮亮,食饮裕如,举

动轻捷者,此多阳也。虚寒之证,必其脉息无力,形气少神,言语轻微,举动疲倦者,此多

阴也。故必察其因,而于初泻之时,即当辨其有余不足,则治无不愈,而亦不致有误矣。

分痢治法(共二条)

属性: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痢水为上策。然痢水之法,法有不同,如湿胜无寒而

泻者,宜四苓散、小厘清饮之类主之,但欲分其清浊也。如湿挟微寒而泻者,宜五苓散、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