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赶上,赶得上。
贤明其世:使其世贤明。
旬月:一个月。
期(jī)年:一周年。
中国:中原之国。
去:离开。滋:益,越发。
间:间断。
秀士:杰出的人。黔首:战国及秦代对百姓的称谓。
务:勉力。
恶(wū):何。
当:合,相称。
其与人谷言也,其有辩乎,其无辩乎:此句义不可通。当作“其与夫鷇(kòu)音也,其有辩乎,其无辩乎”。“人”为“夫”字之误,“谷(繁体作‘鷇’)言”为“鷇音”之误。《庄子·齐物论》作:“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文意与此正同。全句意谓,不能听言,与不能当言,那么人言与毂音就没有区别了。鷇音,鸟初孵出时的叫声。辩,通“辨”。区别。(以上依陶鸿庆说)
造父、大豆:都是古代善于驾车的人。大豆,他书或作“泰豆”。
蠭(páng)门、甘蝇:都是古代善于射箭的人。蠭门,他书或作“蠭蒙”、“逢蒙”等。
御大豆:向大豆学习驾车。“御”后省略了介词“于”。下句“射甘蝇”指向甘蝇学习射箭。
致远迫急:指驭术之功效。下句“除害禁暴”指射术之功效。
白圭:名丹,字圭,魏人(依梁玉绳说)。惠子:惠施,宋人,仕魏。白圭非惠子之事见《不屈》篇。
公孙龙:魏人,战国时名家的代表人物。燕昭王:战国时燕国君主,公元前311年—前279年在位。偃:止息,消除。公孙龙说燕昭王以偃兵之事见《应言》篇。应空洛之遇事见《淫辞》篇,该篇作“空雄”,当为“空雒”(雒同“洛”)之误。空洛,地名。遇,盟会。
孔穿:字子高,孔子的后代。孔穿议公孙龙之事见《淫辞》篇。
翟翦:魏国人,翟黄(又作翟璜)的后代。翟翦难惠子之法事见《淫辞》篇。
故:缘故,原因。
独论:等于说熟论。
谨听【正文】
五曰:
昔者禹一沐而三捉发①,一食而三起,以礼有道之士②,通乎己之不足也。通乎己之不足,则不与物争矣。愉易平静以待之③,使夫自得之④;因然而然之⑤,使夫自言之。亡国之主反此,乃自贤而少人⑥。少人则说者持容而不极⑦,听者自多而不得⑧。虽有天下,何益焉?是乃冥之昭⑨,乱之定,毁之成,危之宁。故殷周以亡,比干以死,悖而不足以举⑩。
故人主之性,莫过乎所疑,而过于其所不疑;不过乎所不知,而过于其所以知。故虽不疑,虽已知,必察之以法,揆之以量,验之以数。若此则是非无所失,而举措无所过矣。夫尧恶得贤天下而试舜?舜恶得贤天下而试禹?断之于耳而已矣。耳之可以断也,反性命之情也。今夫惑者,非知反性命之情,其次非知观于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则奚自知其世之不可也?奚自知其身之不逮也?太上知之,其次知其不知。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周箴》曰:“夫自念斯学,德未暮。”学贤问,三代之所以昌也。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
名不徒立,功不自成,国不虚存,必有贤者。贤者之道,牟而难知,妙而难见。故见贤者而不耸,则不惕于心。不惕于心,则知之不深。不深知贤者之所言,不祥莫大焉。
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今周室既灭,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今之世当之矣。故当今之世,求有道之士,则于四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若此则幸于得之矣。得之,则何欲而不得?何为而不成?太公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干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诸众齐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礼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后其智能可尽。解在乎胜书之说周公,可谓能听矣;齐桓公之见小臣稷,魏文侯之见田子方也,皆可谓能礼士矣。【解说】
本篇承上《听言》篇,继续论述君主“听言”的问题,着重指出君主应该“通乎己之不足”、“礼有道之士”。文章通过“贤主”和“亡国之主”的比较,说明君主要做到“听言”,必须“反性命之情”,正确认
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不足,而不能“自贤而少人”。文章指出,“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告诫君主“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强调君主应该求贤礼士,以贤者为师。【注释】
①一沐而三捉发:与下文“一食而三起”都是形容为延揽人材而操心忙碌。本篇及《淮南子·氾论》以为夏禹事,《史记·鲁世家》以为周公事。其实未必实有其事,只是极言其礼贤下士而已。沐,洗发。捉,握。
②礼:用如动词,礼遇,依礼相待。
③愉易:和悦。
④夫:彼,这里代有道之士。
⑤因然而然之:顺其自然之意。然之,使之然。
⑥少人:认为别人不好,即轻视别人。少,用如动词,轻视。
⑦持容:矜持。极:尽,指尽言。
⑧自多:自以为贤。多,用如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