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难道他们有钱不挣吗?出高价也不行?”
侯无双说道:“非也,陛下,丝绸生产不仅仅是织工,还要采桑、养蚕、缫丝等,多增加一匹的丝绸产量,就要多两个人去做工,以当下吴越的人力来说,也无法满足产量。”
李煜听了,不忧反喜,说道:“那样最好!侯无双,当前吴越一匹丝绸市价多少?”
“五十到八十缗。”
“先以市价大量采购,等到价格抬头之后,继续加码,一定要形成有价无市的局面。”
侯无双沉默了好一会儿,壮着胆子提出一个问题:“陛下,这样一来,恐怕我大唐的织工,就要跑到吴越去了!”
道理显而易见,吴越的丝绸价格提高,必然要扩大规模,需要的熟练织工数量也要增加,于是,提高工钱之后,南唐这边以纺织丝绸的工人,就纷纷跑到吴越国。
对此,李煜很有自信,说道:“放心,不会的,朕已经命人采购棉花。”
南唐(包括淮南地区)的棉花总量虽然不高,但都集中到金陵之后,规模就很可观了。
织工赚钱,不能只看纺织产品的价格,还要算工作时长的。
比如,一尺锦缎,要纺织完成,需要十天,织工可以得到一百钱的工钱,算下来,一天只有十钱。
然而,一尺棉布,只需要一天就能织完了,织工可以得到二十钱,十天下来,就是二百钱。
算下来,织工的收入不减反增,是去是留,怎么选择,一目了然。
最重要的一点是,棉布的价格低,老百姓都能穿得起,所以棉布的市场需求量更大、根本不愁卖。
至于丝绸锦缎,则主要是供应给皇宫贵族、官员富商,历史上,南唐宫廷的丝绸锦缎多到什么程度呢?《资治通鉴·卷十七》中记载,南唐升元三年,“许文武百僚观内藏,随意取帛,尽重载而去。”
多到打开府库,让官员自己去随意拿!当然,也许是抵工资用的。
侯无双无奈,你是皇帝,你来出钱,你说了算!
李煜当然不是要做“冤大头”,这一步棋,早在洪州的时候就策划好了。
就是管仲的“买鹿之谋”,具体做法就是,选中一种高价值的商品,将市场全都推给敌对国,让他大力发展、短期牟利。
原本,吴越蚕桑规模较小,可经营绸缎庄的富商获得大量订单之后,就会进行规模扩张,吸收更多的人加入到纺织领域。
同样,老百姓见到丝绸锦缎更值钱,也会放弃种粮食,投入到蚕桑经营方面。
与此同时,李煜调集南唐粮食资源,大量向吴越供给,造成“有钱就能买粮”的印象,同时,严格制约南唐织工、纺织技术再流入吴越,引导民间织工从“锦缎”向“棉布”工艺转型!
这么看来,“灭佛”挣得钱,是一点都不宽裕。
还没完,这个计划的“长尾效应”,更加重要——
高价收购的丝绸锦缎,除了一部分国内消化之外,大一部分经泉州向海外贸易,而吴越坐在家里、不用出海,就能够挣大钱,如此一来,本国的海外贸易份额,会逐渐被南唐蚕食!
钱俶,朕的每一分钱,都不会打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