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仪松把第四集团军出发的时间,定在了1903年5月1日。
大军主力部队的出发起点,则选在了广宁省赤峰府。
之所以选择在相对靠近后方的位置作为出发地,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封锁消息,以确保行动的隐蔽性。
同时在这个安全稳定的地域,也更有利于完成部队的集结。
新组建起来的第四集团军,总兵力超过240,000人,并配有1,300多门各式火炮。
除集团军直属部队以外,下属各部还包括,辖有第四十八、第四十九、第五十和第五十二师的,第十二军。
由第五十三、第五十四、第五十六和第五十七师组成的,第十三军。
编有第五十八、第五十九、第六十一和第六十二师的,第十四军。
以及,第五十五师、骑兵第五师、骑兵第六师和骑兵第八师等部。
按照事先拟定好的计划,第四集团军在从赤峰出发后,将一直朝着正北方的目标呼伦贝尔急进,力争用最小的动静和最短的时间,完成此次战略突袭。
具体的进军路线基本是一条绵延向北的直线,总长约1,000公里。
其中的开始阶段,从赤峰出发后行200多公里,将于巴林右翼旗西北方向穿越大兴安岭,进入蒙古高原的最东侧。
在此之后的行军里程,则全部都将在大兴安岭山脉的西侧,沿着高原的东缘完成,直到抵达开拉哩河畔的目标地。
此次行动,也将是自东方战争全面开始以后,国防军首次在内外蒙古地区开展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在此前半年多的战事当中,交战中的华俄两军于东西两线皆展开了激战,却都心照不宣的没有在处于中间位置的蒙古地区投入过多的军力。
沙俄这边,或许是认为已经在蒙古各部中建立起了足够大的影响力,按此趋势发展便可以逐步吞噬消化掉这些地方。
因此,既然华夏没有在这些地区采取什么动作,那么沙俄也乐得维持现状,倒是避免了本就不宽裕的兵力,被进一步的分散。
至于华夏这边,并不是放弃了收复蒙古地区的打算,而是出于战略上的考量,暂时把这个方向放在了后面,还将这一地区分别纳入到了,东西两线的总体作战计划之中。
所以,在开战以后,国防军在与蒙古地区衔接的地带,仅投入了并不算多的军力,且多是小股部队。
在这些部队当中,最大的编制便属驻于山西省和河北省北部长城以外的,辖有第三、第九、第二十四和第四十三师的第三军。
赋予该部的任务,是负责保护华北的北方正面,并不时进行小规模出击扫荡当面的地方势力,实际上起到的只是镇守一方的作用。
而国防军真正大举攻略蒙古地区,则正是从此次第四集团军的北进行动开始的。
华夏此前收集到的情报显示,沙俄在内外蒙古各部并没有直接投入多少力量,只是在少数几个重要的据点,派有少量的军队,其他地区最多是驻有一些利益代表而已。
因此周仪松判断,在此番北上的途中,前面的大半段路程将不会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快速前进以及封锁住消息则成为这个阶段行动的关键。
等到了征程的后段,特别是渡过喀尔喀河之后的最后200公里,由于已逐渐接近沙俄修筑的铁路沿线,预计会遭遇到成规模的沙俄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