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中国历史古代时间轴 > 秦攻百越之战(第1页)

秦攻百越之战(第1页)

秦攻百越之战

背景

远古至秦时,长江以南沿海一带为百越之地,这里居住的原住民部落被先秦中原人称为越人("越"与"粤"通用,亦称粤人),因其支系部落众多,故称为"百越",但百越本身并非民族共同体,其后裔族群的祖先不同,有大禹(汉族)、雄王(京族)、布洛陀(壮族)、袍隆扣(黎族)等等。百越部落大体分为东越(又称东瓯或瓯越)部落、闽越部落、南越(亦称南粤)部落、西瓯部落(有说西瓯属南越的分支)、雒越部落等几个部分,其中东越部落、闽越部落、南越部落属汉族先民,而西瓯部落、雒越部落则是京族、黎族等民族的先民。东越部落居住在今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以温州一带为中心;闽越部落的势力范围以今福建的福州为中心;南越部落分布于今广东的南部、北部和西部地区;西瓯部落分布于今广西一带;雒越部落分布于广西南部、越南北部一带。百越部落居住的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物产丰富、幅员辽阔,但由于为山川五岭所阻隔,远离中原。

约在战国前后时期,在广西大部分地区,广东的部分地区出现了西瓯、骆越两大方国。这是岭南地区方国的鼎盛时期。岭南地区的社会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特别是在广东地区,从古国时期开始,就是多种文化汇合并存的地方。古国时期,广东北部、西北部和西部,大致是苍梧古国统治地域,而广东的东部和东北部则是闽越族系和吴越族系所建古国。就某种意义而言,春秋战国时期,广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可能要高于广西地区,主要原因是那里是多族系、多文化汇集的地方。文化只有交流才有进步提高,生产技术的交流就必然促进经济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正因为是多族系、多文化汇合地带,就没有一个能号令各小方国的政治实体,整个社会是松散的方国林立格局。而不像广西地区,在战国前后出现了西瓯、骆越两大方国的相对统一格局。因而在秦始皇统一岭南战争中,第一阶段就很快打下广东地区,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大的阻力。而在广西则打了六年之久,并且是以“伏尸流血数十万”的代价才能统一广西及越南地区。

早在灭六国以前,秦始皇就已经把百越之地作为统一的目标。秦灭六国之战结束后不久,秦始皇即派尉屠睢率50多万大军出击百越。针对百越各部居处分散的特点,秦军采取多路分兵进军,遇有大敌再合兵进击的行动方针。秦军共分5路:一路由今江西向东进发,攻取东瓯和闽越;中间两路攻取南越,其一经今南昌,越大庾岭入广东北部,其二经今长沙,循骑田岭直抵番禺;其余2路入广西,攻西瓯,一路由萌渚岭入今贺县,一路经越城岭入今桂林。

秦军第一路进展顺利,出兵当年就平定了东瓯和闽越地区(浙江、福建),设置了闽中郡。其余4路进攻岭南的秦军由于山高路险、河道纵横,行军作战及军粮运输极为困难,加之两广各部的顽强抵抗,相持3年未能取胜。后来秦在今广西兴安县北凿成灵渠,解决了军粮运输问题,秦军才得以顺利进军。

秦军第三路军由主帅尉屠睢亲自率领,从今长沙宜章南下。公元前218年左右,尉屠睢军进今广西桂林一带,遭到两广越人夜袭,伤亡数十万,尉屠睢战死。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又派任嚣与赵佗率援军,经过苦战,终于征服了南粤和西瓯(广东、广西),秦在这里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3郡。从此,东至海南,北至向户,南至越南中部皆归于秦朝版图。

秦对百越战争在历史上也叫“秦瓯战争”,关于秦越之战,史书上记载比较少,只有《淮南子》等少数书籍中有少量相关记载,这主要的原因是秦将赵佗在公元前214年攻占百越后不久就与秦朝廷貌合神离,在秦末又拒绝派自己手下的秦军部队北上与反秦起义军作战,封锁了岭南与岭北的联系,并在秦灭亡后建立起了南越国。该战争虽只有少量史料记载,但是就从这不多的史料上也可以看出,这同样是一场非常残酷的战争,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秦军统一汉地九州所付出的代价是相当惊人的。

历史上之所以也叫这次战争为“秦瓯战争”,主要由于百越土著部队的最初抗秦联盟盟主是西瓯部落首领译吁宋(西瓯部落的位置在今广西一带),其实参战的百越部落不仅仅是西瓯部落,雒越地区的越人武装也参加了战争,但是总指挥是西瓯首领译吁宋,并且主战场是在岭南西瓯而已。译吁宋是西瓯部族联盟酋长。

过程

第一次

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派遣“尉屠雎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西越军盟主);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雎,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戍以备之。”从这一记述,可知,“译吁宋”和被推举的那位“桀骏”的职位是有区别的,一个是“君”,一个是“将”。

秦军在这次战争中的参战兵力以及组成,在几乎所有的史书中都说到秦军调动50多万大军在屠睢的率领下进攻百越,在《淮南子·人间训》中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领,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任命尉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军50万征讨百越,因为百越各地分散,秦军兵分五路:第一路由今江西向东进发,攻取东瓯和闽越;第二、三路攻取南越,第二路经今南昌,越大庾岭入广东北部,第三路经今长沙,循骑田岭直抵番禺;第四、五路入广西,攻西瓯,第四路由萌渚岭入今贺县,第五路经越城岭入今桂林。如若遇到大敌可合兵后攻取。

第一路秦军战事顺利,进攻东瓯、闽越地区(主要在今福建)的10万秦军当年就攻下了东瓯和闽越,该路秦军也许是五路中最晚才加入两广战场(或攻下福建与浙江后留守驻军在闽浙当地了)。顺利的平定了东瓯和闽越,在此区域设置了闽中郡,但其他四路秦军受到地理自然因素,行军及粮道都很困难。百越地区约有50万人,适战青壮年大致有5万人,百越军队是联合体,其中以西瓯国为主。尽管百越土著人员很少,武器也落后,但抵抗情绪非常高,甚至不惜与猛兽为伍,战事异常激烈。

公元前218年,战事进展缓慢,且死伤很大,主将尉屠睢心情变得暴躁,滥杀了一些无辜者,引起当地人愤慨,被暗杀。秦军犹如陷入泥潭,举步维艰,后来因粮道被百越军毁去,双方进入对峙状态。此战为秦与百越的第一次战争,也是最激烈的一次,秦军50万人死亡达到30万,百越军5万人,到最后6000人不到。

秦军这50万大军到底是哪里的兵为主呢?根据湖南等地的地方志记载,秦军这次战争所动用的部队还是以之前灭楚国的部队为主力,但是为了适应南方作战,秦军这50万大军中也有不少于10万人的原楚国部队。

瓯雒军在这次战争中的参战兵力则几乎没有任何史书有比较确切的记载,只能从部分考古资料中看出瓯雒军的人数要远远少于秦军,当时的两广总人口数根据有关专家的估计都不会超过50万,当时能战的适龄青壮年大致在5万人上下,这在不少野史中也有类似“西瓯军人数仅及秦军十分之一”的说法。但是不管怎么样,秦军的兵力是占绝对优势的,秦军为了这次战争的胜利是不惜代价的。

关于对岭南战争的经过,秦军的四路40万大军虽然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但是战争的过程却令秦军感到了战前从未想到的艰苦和压力,在战前,秦军考虑到了粮草可能会出现问题,也考虑到了南方炎热的气候对于大部分出生在北方的秦军士兵的不适应;但是秦军到了岭南后才发现,战场环境的恶劣以及敌军的强大实力与超乎寻常的顽强抵抗精神都是以前始料未及的,在史书上记载了以西瓯部落为主力的军队的顽强抵抗,瓯雒军在首领“译吁宋”的率领下与秦军进行了凶悍惨烈的激战,秦朝大军步步艰难,节节受挫,损兵折将,迟迟不能进入广西及越南,在战争中,瓯雒军在首领“译吁宋”战死后又马上另选了新的首领,并全线退入山地丛林中与秦军继续作战,瓯雒军甚至不惜隐匿深山与野兽为伍,至死不投降秦军,并且不断对秦军部队进行偷袭,切断秦军粮道,迫使秦将屠睢写信给秦始皇上报说秦军粮草已经不足,秦始皇被迫命令征调大量民工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水系,确保了秦军的粮草运输。另外秦军还有一个最大的敌人----炎热的气候,秦军士兵多为北部人,大部分都为今陕西、山西、河南等地人,不适应南方炎热的气候,士兵中瘟疫横行,直接影响了秦军的战斗力。

瓯雒军这时在新首领桀骏的率领下大致在公元前218年左右的时期对秦军发起了反击,秦军大败,根据《淮南子》记载,秦兵“伏尸流血数十万”,而秦军总指挥官屠睢也在今广西中部一带被一支西瓯军夜袭部队击毙,迫使秦军“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惶恐不可终日,以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双方一直处于相持对抗的局面。根据学术界讨论,秦军阵亡人数在30万人上下,剩下的10余万人全部退到广西的东部边界一带,但是瓯雒军的伤亡同样十分惨重,也没有力量继续发动进攻,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而且一对峙就是3、4年时间。

第二次

公元前214年,在灵渠粮道全面开通保障后勤补给后,秦始皇再次召集10万兵,与剩下的20万秦军,任命任嚣为主将、赵佗为副将再次进军百越。因为第一次的交战得出的经验,秦军进军速度增快很多,而且此时百越军不足6000人,此次秦军几乎没有遇到大的抵抗就占领岭南全境,并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