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朱明兴明白,这仅仅是第一步。
他沉思良久,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大军凯旋,鞑靼、兀良哈部众俯首称臣,草原上再无战火纷飞的景象。
然而,这份胜利的果实如何巩固?才是他需要深思的问题。
蒙古诸部即使被击败,但其游牧而居,易散难聚,稍有松懈,便可能卷土重来,威胁大明的边境安宁。
朱明兴缓缓起身,走到窗前,望向远方。
他心中已有初步的构想,必须推行移民实边之策,将北方的百姓迁徙至漠南地区,建立稳固的防线。
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削弱蒙古族的力量,还能增强边境的防御能力,确保大明的长治久安。
然而,移民实边并非易事。
北民南迁,将蒙古族人迁入长城以内。
南民北迁,汉人迁居到长城以外的漠南区域。
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稳定问题。
如何安置迁徙的百姓?
如何保障他们的生计?
如何避免因政策执行不当而引发民怨?
这些都是他必须面对的难题。
他深知,任何一项政策的推行,都需要细致周密的筹划,稍有不慎,便可能酿成大祸。
朱明兴心中暗自思忖,或许可以先行试点,在漠南地区选择几处合适的地方,进行小规模的移民安置,观察效果,再逐步推广。
他还需召集朝中大臣,共同商议此事,集思广益,方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想到这里,朱明兴不禁感到肩上的担子愈发沉重。
作为一国之君,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审时度势,真的不是一般累,虽然已设立三个辅政机构。
不好处理的政务,例如军机处难以决断的政务,他都会亲自过目,与军机处的大臣一同处理。
不过这皇帝,当的一点都不好受。
每一步的行走都是如履薄冰。
夜色渐深,朱明兴依旧站在窗前,思绪万千。
窗外的竹影在月光下婆娑起舞,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历史的变迁。
他深吸一口气,心中默默祈愿:愿此次朱棣漠北征讨一切顺利,愿大明的疆土永远安宁。
愿百姓安居乐业,享受太平盛世。
朱明兴转身回到书桌前,提笔在纸上写下几行字。到时候再召集朝中重臣,商议移民实边之策,以及蒙古族民南迁之策,提前做好百姓迁徙的试点准备。
……
吏部衙门内,烛火微明,吏部尚书端坐在案前,眉头紧锁。
对面坐着的是吏部侍郎,二人正在商议新朝开春后的科举考试事宜。
“吏部尚书,皇上已经将格物学纳为理科考试,儒学四书五经则为文学考试,科举考试如何安排?还请大人定夺?“
侍郎恭敬地问道。
“此事确实复杂,格物学乃新兴之学,虽有益于国计民生,但如何与儒学并行,实在需慎重考虑。“吏部尚书沉思片刻,缓缓答道。
侍郎点头应和:“正是如此。格物学涉及天文地理、农桑水利,内容繁杂,若一并纳入考试,恐怕考生难以应对。“
“确有此理。“吏部尚书微微颔首,“但皇上的旨意不可违,我们需在现有科举制度基础上,合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