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注补正
方苞
清
广雅书局刊本12
史表功比说
张锡瑜
清
广雅书局刊本13
景佑本史记校勘记
龙良栋
台湾影印本14
史记毛本正误
丁晏
清
广雅书局刊本
后世影响
史学影响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榜样,仿效这种体裁修史相继而起。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的五体结构,在史学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及价值。班固的《汉书》继续沿用这种结构,此后历代史书的叙事基本上延续了这种体例,它也成为了中国传统史学最基本的叙事结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这篇文章中的最后一段已经说明:“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二十八宿环北拱,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史记》的五体结构别具特色,但是这五种的体例却互成脉络,联系密切,而且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以历史人物的事迹作为文章的中心,以人物为本位写史的《史记》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创造,在我国古代文学叙事方法上也是一个突破。
在《史记》这部鸿篇巨制中,本纪是全书的中心,而世家与列传又补充和完善了本纪的内容,使本纪与世家和列传之间构成了内在关联,然后再以全部的纪、传与表、志相关联。这样,就构成了纪传体历史叙述方法的系统。
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中国古代,史学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里,附在《春秋》之后。自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后世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西晋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将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列入小学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8课《将相和》
文学影响
由于《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之先河,以叙事写人见长,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丰富、风格多样,成为叙事文学的典范,这一时期的史传和各种形式的杂传及小说大多学习《史记》的写人方法。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在武侠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
后世小说多以《史记》为取材之源。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
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例如元代文学家、散曲家钟嗣成的《录鬼簿》以及此后《录鬼簿续编》等书所辑录的700多种元杂剧目来看,有180多种的人物或故事与《史记》有关,几占四分之一。现保存下来的元杂剧,有152种;而史记戏则有15种,占了其中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