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中国古代史详细整理 > 阳明学 上(第3页)

阳明学 上(第3页)

楚中王门学派

湖南一方的王守仁门人学派,代表人物有蒋信、冀元亨。

蒋信,字卿实,号道林,明朝中后期楚之常德(今湖南常德市)人。嘉靖年间进士;官为户部主事,转兵部员判、郎,又为四川佥事,兴利除害,禁道士妖术;升贵州提学副使,建正学书院和文明书院。后归故里,建学校于桃花冈,学徒云集。曾先后拜王守仁和湛若水为师,学术得于湛若水较多。

该学派主张"心"是世界的本体,心产生"气",即"太和","气一分殊"产生世界万物。(黄宗羲:《明儒学案·楚中王门学案》,本文下同)

认为"人除却血肉,只有这一片精灵唤做心"。"命之曰心,本取主宰之意,心之活泼泼处是性。""宇宙浑是一块气",亦称"太和",源自于"穆",即无或默,源自于"命",源自于"道",源自于"诚",源自于"太极",穆、命、道、诚、太极皆同义,总之是"一个神理"。从"心"来看,便看到"心"产生"气","心"活泼拨的性质便是"天性之命"。事物同出于一个"太和",所以形形色色,原因是"气一分殊"。

又认为释学为"空",儒学为"空处见实"。说:"要之,圣学与释氏,智原是不同,释氏只要见一个空,圣人却是于空处见万物一体。自身与万物一例,所以此心便无所不贯,人伦日用,何处容增减一毫?"

该学派主要著作有蒋信著《桃冈日录》。

左派浙中王门学派

代表人物有钱德洪、王畿。

钱德洪,字洪甫,号绪山,明朝中后期浙江余姚(今浙江余姚县)人。王守仁平定“震源之乱”后,返故里,钱德洪与同邑人范引年、管州、郑崽、柴风、徐珊、吴仁等数十人同拜其为师。因到余姚投师的人日益增多,钱德洪与王畿代师疏通学术大义,一时称其为教授师。嘉靖年间,王守仁出征在外,钱、王二人代师主持书院。然后,钱德洪出任苏学教授。

王畿,字汝中,别号龙溪,山阴(今浙江绍兴县)人,拜王守仁为师。会试得中,却未廷试而归,重返王守仁门下。前后四十年无日不讲学。自北京、南京及吴、楚、闽、越等地,到处都有讲舍,尊其为儒宗。

该学派认为“良知”说是当世学术的精髓。认为,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以唤醒人心,求“仁”就是孔氏学说的精髓;战国时期,孟子又提出“义”,没有“义”,“仁”无由达到,“义”便是孟子学说的精髓;晋梁以来,佛老泛滥,宋儒遣复古礼,执“礼”便是宋儒学说的精髓;王守仁提出“良知”,以“良知”启迪天下,使知物理不外于吾心,“致知”便是今日学术的精髓。(黄宗羲:《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本文下同)学术精髓都是因时而立。

该派固守师说。坚持以先天统后天。主张“和而不倡”,说:“吾人之学,切忌起炉作灶,惟知和而不倡,应机而动。故曰‘乃见天则,有凶有咎,皆起于倡”。认为“正心为先天之学,诚意为后天之学”,“心”即“良知”,是框定世界万物的规矩或标准,一言蔽之,是“先天统后天”。还说:“谨独(慎独)即是良知”,“良知不由学虑而能,天然自有之知也”。

该学派著作有王畿《论学书》、《语录》、《致知议辨》;钱德洪《会语》、《论学书》。

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创始人是中国明代学者王艮,属于阳明学派的分支,被称为“左派王学”[3]。其学说的特点是简单易行,易于启发市井小民、贩夫走卒,极具平民色彩,故流传甚远。

嘉靖五年(1526年),王艮应泰州知府王瑶湖之聘,主讲于安定书院,宣传“百姓日用即道”,开始泰州学派的创立之先河,学生多是下层社会人士,如农夫、樵夫、陶匠、灶丁等。泰州学派以“百姓日用即道”为标揭,阐述“满街都是圣人”,“人人君子”,“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庶人非下,侯王非高”。虽被斥为异端,却道出小市民的心声。其门下有朱恕、颜钧、王襞、罗汝芳、何心隐、李贽、焦竑、周汝登等人。

但因过于狂禅,《四库全书》不收李贽、罗汝芳、颜钧、何心隐、周汝登等人的著作。黄宗羲《明儒学案》:“泰州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传至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王艮门人辑有《心斋全集》6卷。

何心隐是泰州学派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反对“无欲”,主张“寡欲”,与百姓同欲。他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提出“无父无君非弑父弑君”的观点,五伦中,他最重朋友,其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某些特点。著作多散佚,今有中华书局版《何心隐集》。

阳明左派

王守仁死后不久,其学说开始分化为左派和右派,并逐渐向下层转移。阳明左派以王艮、颜钧、何心隐、李贽为代表,他们不仅更加反对程朱理学,而且对君主专制政体和封建礼教也有微词。该派以王艮居首,倡导发挥人之自然本性,比较接近广大下层民众,其学说已经多少改变了原来巩固封建统治的性质,被视为异端,特别是李贽,被人称为“异端之尤”。又因为王艮是泰州人,所以该派又叫泰州学派。心学发展到泰州学派,其性质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代高似一代”的豪侠气概和狂者胸次有力地促进了该派与传统名教的决裂。泰州后学吸收禅宗“即心即佛”“明心见性“等思想,力倡良知的天机活泼,任运而为,蔑视权威,张扬自我。

泰州学派王艮

王艮(1483—1541),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创立者,初名银,师王守仁为其改名,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属江苏东台)人。有《王心斋先生遗集》。认为“天性之体,本是活泼;鸢飞鱼跃,便是此体”,“良知之体,与鸢鱼同一活泼泼地。……自然天则,不着人力安排”,“凡涉人为,便是作伪”(《遗集》卷一《语录》)。著名命题是“百姓日用即是道”。又有“淮南格物说”:“格物之物,即物有本末之物”,格如格式之格,即洁矩;吾身是“本”,是个“矩”;家国天下是“末”,是个“方”。矩正则方正,强调身为家国天下的根本,以“安身立命”作为封建伦理道德的出发点。因泰州在淮河以南,故名“淮南格物说”。

浙江山阴王畿

王畿从学阳明较晚,但他是师门中悟性天分颇高者,与钱德洪一起深受阳明的赏识,被称为“教授师”;又因学术上的建树,与王艮齐名,并称二王。他一生致力于宣传“致良知”学说,以良知立论,不加掩饰地援禅理入儒,被后人批评为“跻阳明而为禅”,但又对师说多有创发,形成了以“四无”说、“良知当下现成”、“一念之微”、“君子之学,无念为宗”、“格者,天然之格式”和“一念良知范围三教”等为基本内容的心学思想体系,成为王门后学中左派狂禅一脉的一代硕师和开创者。王畿与王阳明各自对“良知”的理解和看法有所差异:前者强调良知是先天与明觉的合一,主张从心体上来明觉,把致良知视为当下现成的顿悟;后者则着眼于良知的本然与明觉的区分,认为主体自觉地认识和把握吾心先天固有的本然良知,必须着实地经过后天的致良知的工夫过程。王畿还继承和发展了王阳明的“独知”论,把“独知”视为本体与工夫的合一。他进而把“独知”诠释为人们“先天灵窍”具有的清净本心,将“慎独”工夫说成是保护或复归此先天灵窍所具有的“清净”本心,显然是受佛家禅理的影响,表现出王畿的“独知”的理解与王阳明不同。

①以心为本的“童心说”伦理哲学观。李贽《童心说》把“童心”界定为最初一念之本心并予全面肯定,李贽这种理论的依据主要是禅宗学说。

②“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利义观。

③“经史相为表里”的历史观。

④以气为本的自然观。

⑤在文学方面,李贽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