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失哈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劝说女真部族首领派使团向明王朝效忠臣服。他的说服相当成功,当地的酋长们纷纷响应,寻着元朝的海西东水陆城站,在江边的森林和草原上,趟出了一条更加漫长的驿路。南起于双城市石家古城,走阿城,经宾县鸟河,沿松花江迤逦北上,于黑瞎子岛入黑龙江,直抵黑龙江入海口,共10城45站(在境内有8城23个站)。
水路为单行线:江南-北京-登莱-大连-开原老米湾-阿什哈达-松花江-黑龙江-鞑靼海峡-库页岛-日本北海道;
陆路为往返皆可的路线:江南-北京-开原老米湾-底失卜站(海西东水陆城站第一站,黑龙江省双城市石家古城)-阿木河站-尚京城(阿城市金上京古城)-海胡站-扎剌奴城和鲁路吉站-伏答迷城站-海留站-扎不拉站-伯颜迷站-能站-哈三城哈思罕站-兀剌忽站-脱亨站-斡朵里站-一半山站-托温城满赤奚站-阿陵站-柱邦站-弗思木城古佛陵站-奥里迷站-弗踢奚城弗能都鲁站-考郎古城可木站-乞列迷城乞勒伊站-莽吉塔城药乞站(黑瞎子岛、狗站第一站)-奴合温站(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乞里吉站-哈剌丁站-伐兴站-古伐替站-野马儿站-哈儿分站-撒鲁温站-伏答林站-马勒亨古站(俄罗斯共青城梅奇勒屯)-忽林站-虎把希站-五速站-哈剌马吉站-卜勒克站-播儿宾站(俄罗斯沙文斯克)-弗朵河站-别儿真站-黑勒里站(俄罗斯特林南)-满泾站(奴儿干都司,黑龙江下游亨滚河口)-黑龙江口-渡海-囊哈尔卫(库页岛北部东海岸)-拉喀-哈剌马吉站-渡海-拉喀(库页岛北部东海岸)-兀列河卫(库页岛北部西海岸)-波罗河卫(库页岛中部西海岸)-白主(库页岛最南部)-渡海-宗古(日本北海道稚内)。
设置军队
护印军是明朝奴儿干都司驻地的驻防军队,常备戍军的数量,已见「二千」和「千馀人」,最多时达「三千人」,最少时也不减于「五百人」,每2年轮换1次,戎期满归还辽东的官兵都给以厚赏。《明宣宗实录》:“整往奴儿干官军三千人,人给行粮七石,总二万一千石,宜徇例于辽东都司支给。从之。
1。《明太宗实录》:“永乐七年闰四月,设奴儿干部指探使司。初,头目忽喇冬奴等来朝,已立卫。至是,复奏其地冲要,宜立元帅府,放置都司。以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等为都指挥裣事,统属其众,岁贡海青等物,仍设狗站递送。”
2。《辽东志》:“奴儿千都司,先名远三万户府,前代无考,元为东征元帅府。国初累加招谕,永乐九年春,复遣中使率官军,驾巨船,至其地,爵资其人之来附者,设都司都指挥三员—康旺、伶答刺哈、王肇舟以镇抚之。间岁相沿领军,比朝贡,往还护送,率以为常。”
建造寺庙
永宁寺
永宁寺,是1413年(永乐十一年)明朝宦官亦失哈在巡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所辖地区时,在奴儿干都司官衙所在地附近原有观音堂的基础上所修建的一座供奉观世音菩萨的佛寺,位于黑龙江入海口附近的奴儿干城(清朝称庙街,亦作庙屯,今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特林北山上。
1409年(永乐七年),明朝在奴儿干地区设立了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明成祖朱棣派女真族宦官亦失哈作为钦差太监多次前往奴儿干都司巡视,宣谕抚慰当地人民,以便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亦失哈于1413年(永乐十一年)第三次巡视奴儿干都司,决定在该都司治所所在地附近原有观音堂的基础上修建一座供奉观世音菩萨的佛教寺庙,并命名为“永宁寺”。永宁寺建好后,亦失哈在其上竖立了一块石碑(永乐碑),上刻《永宁寺记》碑文,上面记载着明朝建立奴儿干都司的史实及亦失哈本人前两次巡视的过程,以纪念永宁寺的修筑。亦失哈于1432年(明宣宗宣德七年)第十次巡视奴儿干都司时,发现原先建立的永宁寺已经毁坏,于是重建了永宁寺,并于次年(1433年)在其上再次竖立了一块石碑(宣德碑),上刻《重建永宁寺记》碑文,记载了重建永宁寺等情况。亦失哈所立的这两块碑被合称为永宁寺碑。这座寺庙的建筑遗迹直到民国1918年还能看见。
永宁寺碑
永宁寺碑是中国明朝的石碑,全称“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立于明朝奴儿干都司官署附近黑龙江岸的石岩上(今俄罗斯特林,距黑龙江入海口约150公里)。碑有两块:一为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的《永宁寺记》,一为宣德八年(1433年)的《重建永宁寺记》,均系明朝宦官亦失哈奉旨巡视奴儿干都司时竖立的。永宁寺碑是明朝政府对黑龙江流域及库页岛实行管辖的物证,也是研究明代东北的重要史料。清末曹廷杰重新发现永宁寺碑并将碑文拓下,使其得以流传于世;而这两块石碑则被俄国拆除并运往海参崴。
1885年,中国学者曹廷杰奉吉林将军希元之命,到黑龙江东岸调查,也看到这两块碑,并拓下了碑文。他对永宁寺碑的考察在他的著作《西伯利东偏纪要》一书中有详细的描述。曹廷杰还根据碑文,首次确认这是中国明朝的永宁寺碑,并明确指出了这是明朝设置奴儿干都司时所立的石碑。这是历史上对永宁寺碑的第一次详细考察,并揭开了永宁寺碑和明代管辖东北疆域,碑文亦从此流传于世,并得到了重视。永宁寺碑共有两个,一个是立于永乐七年(1413年)九月的《永宁寺记》(简称永乐碑),一个是立于宣德八年(1433年)春季的《重建永宁寺记》(简称宣德碑),均为花岗岩雕刻而成。永乐碑高102厘米,宽49厘米,厚36厘米,碑正面刻汉字30行,每行64字,额书“永宁寺记”;碑阴为蒙古文与女真文,是对汉文内容的简要翻译,各15行。碑两侧均为汉文、蒙古文、女真文、藏文刻写的佛教“唵、嘛、呢、叭、咪、哞”六字真言。碑文中的汉文由明朝官员邢枢撰写,蒙古文由阿鲁不花书写,女真文由康安书写。在碑记后面还有一百多人的题名,其中既有汉族人,也有少数民族,包括中央钦差内官、东北各地主要卫所官员和奴儿干都司衙门官员的官职、姓名,特别列署了安乐、自在二州各族官员的名字及各族工匠、医生的名字。永宁寺碑是明朝政府对黑龙江流域及库页岛实行管辖的物证,也是研究明代东北的重要史料。见证了明朝时期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统一和巩固。从文化上来说,永宁寺碑(永乐碑)碑阴的女真文经过罗福成、长田下树、金启孮等中外学者的考释,已得到充分还原,其语法接近清初满语,对研究女真语历史的演变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它作为奴儿干都司存在的实物证明,亦可补《明史》等清代官修史书之缺。
1904年,沙皇俄国将两块永宁寺碑拆除搬走,转移到海参崴的博物馆中,他们还将永宁寺附近遗迹(如石经幢、八角塔)等全部毁坏。现在两块碑仍在海参崴阿尔谢涅夫博物馆(Приморский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объединенныймузейим。Арсеньева)一楼,地址为斯维尔特兰大街20号(Ул。светланская,20)。
这一时期,外国人也有不少关于永宁寺碑的记录。1808年,日本人间宫林藏奉德川幕府之命在进入黑龙江流域“探险”时,曾见到这两块碑,并写入他著的《东鞑纪行》一书中。他这样描述道:“众夷至此处时,将携带之米粟、草籽等撒于河中,对石碑遥拜”,可见明朝的永宁寺碑对当地女真居民的影响非常深远。但由于他是在船上遥看的,所以没有对这两块碑有仔细观察。
185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律师、驻俄国商务代办佩里·麦克多诺·柯林斯横越西伯利亚,由黑龙江河源顺流而下,直至黑龙江口进行考察,1860年发表了《阿穆尔河纪行:伴随着穿越西伯利亚的陆地之旅,以及满洲、Kamschatka与日本的游记》一书,其中对永宁寺碑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其中这样写道:“这些土著居民对这个地方(永宁寺碑)及其在古代的用途,怀有一种神圣、持久和强烈的信仰,这种木片制成的花朵无疑是一年一度的献礼,还可能加上一头牲畜作为向这个地方的神抵赎罪的牺牲。”
1861年,英国人拉文斯坦发表了《俄国人在黑龙江上》一书,对永宁寺碑的历史遗迹做过简明介绍:“在阿姆贡河(即恒滚河)口附近的黑龙江左岸屹立着一处高达百英尺的断崖,在其顶上发现有古刹的碑、塔二三处和其他遗物。碑石之一立于距绝壁大约二步远的地方,碑高五英尺。另一碑的碑座是花岗岩,碑身是纹理鲜明的灰色大理石。此二碑刻有汉字铭文,记载着在此处建造寺庙之缘由。”
长白山寺
长白山寺是指明朝在洪武年间建造吉林船厂后,又于永乐十四年(1416)至十五年(1417)间,明廷派张信(张童儿)率官兵1000人从辽东向长白山地区进发。一路上,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并动用运粮士兵1.8万名,行走70天,终于抵达长白山区的罗延(今安图松江),置木栅,造仓库,输入粮草,从事屯垦开发,并到分春江(今珲春河)山场采捕,委派官兵到南罗耳伐木,督造长白山寺,(南罗耳是今长白山北的平原上的古城遗址即宝马城)并置管理僧人的行政机构——僧纲司,行政官员在当地僧人中任命。随后,明廷于长白山区设立若干卫所。长白山是鸭绿江、松花江和图们江的发源地。也是女真的发祥地和文化圣山。意义重大,明初,已经着手在长白山下驻军和开发,以便巩固其统治。
继建造永宁寺之后,明朝政府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五年(1417)正月,发布诏谕,在贴近长白山主脉北麓营造长白山寺。明廷派遣太监张信(张童儿)、指挥陈景等人到长白山的罗延(今安图县松江镇)“置木栅,造仓库,输入粮料”,从事屯田、开发分春江(今珲春河)的采捕。随之,张信又率官兵兵马一千,到南罗耳(今考为长白山北宝马城)“斫材木,修寺造社”。因在南罗耳等处伐木,则必雷震,必以钜无声而取,进度迟缓,工期长达五个月。寺竣之后“以达达僧人及近处有善心僧人看寺”。是年五月,明廷为加强对女真族佛教的管理,设辽东建州卫僧纲司,命本土僧搭儿马班为都纲。从而,把佛教的传播进一步推进到长白山腹地。明廷为鼓励佛教在长白地域少数民族中大规模的传播,明文规定对少数民族僧人给以与其部首领同等待遇,赐予敕书。史载“计有诰敕夷人番僧:朵颜卫、福余卫、泰宁卫、海西女直、建州女直、乌思藏、长河而等处”(见万历《大会典》)。由此可见,当时佛教在兀良哈三卫及海西女真地区已有很大发展。
庙街
中国古称为庙街、庙尔、庙屯。在满语中,miyoo是庙的意思,ga?an为村庄的意思,因此地曾有明朝所设立的永宁寺因而得著名。划归俄国后,其俄语名音译为“尼古拉耶夫斯克”,用来纪念俄国皇帝尼古拉一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的地图将其标记为“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但是全球各地华人华侨仍然普遍使用“庙街”作为名称。日本则称此地为尼港。该地曾先后被唐、辽、金、元、明、清等中国王朝统治,元明两朝称为奴儿干城,是元征东元帅府、明奴儿干都司治所所在地。
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朝官员亦失哈在奴儿干城(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治所所在地,今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特林)特林北山原有观音堂的基础上兴建了一座供奉观音的寺庙,祈愿奴儿干地区与人民永世昌宁,故名“永宁寺”。勒石为碑,作“永宁寺记”。记述自己奉明成祖之命,巡视奴儿干,抚慰各部民众以及修建永宁寺的情况。历经两朝21帝近400个春秋,生活在黑龙江口的百姓们对此碑仍敬若神明。永宁寺碑对当地居民的巨大影响。因为奴儿干城有永宁寺和永宁寺碑,所以这个黑龙江入海口的村镇自清代起被中国人称之为庙街,亦作庙屯、庙儿﹑庙尔。随着清朝的衰落,清政府在康乾时代定下的巡视东北边境的制度,也逐渐荒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根据1858年所签订的《瑷珲条约》及1860年所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庙街及其他外东北领土割让予俄罗斯帝国。
吉林舟师
吉林船厂是明朝洪武年置,辖建造及维护吉林舟师的职能,是安东卫和远三万户府之间的中转站,以转达政令和转运物资。建制上归安东卫韩王朱松(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子)、朱冲爩(朱元璋嫡孙)、开原镇守亦失哈管理;吉林舟师统领为庄德、崔源又作胡源、琐胜哥、刘清。明代洪武年间庄德东征,悉赖水师,借松花江以济,而鸡林(吉林)乃航行之始。以足补明史兵志之阙。
明代沿嫩江上溯的"海西西陆路"由肇州出发,经龙头山、哈剌场、洮儿河,最后至兀良河。肇州通说为扶余逊扎堡站东北珠赫城,今人亦考证为肇东八里城。总之,肇州地近扶余或地在扶余,无论水陆交通运输均需得到扶余的水力、物力、人力的支援。另一条沿松花江上溯直抵奴儿干的"海西东水陆路"是明代致力经营的一条具有军事意义的重要交通线。明代这条重要交通线有上百里水路经过扶余水域,至今仍是吉林至哈尔滨的航线。除了发现的吉林船厂、吉林水师营遗址、吉林五龙宫、长白山寺、两处吉林摩崖石刻遗迹外,沿这条航线扶余一侧的许多地方发现了明代居住、建筑、寺庙、墓葬遗址,出土过大量明代文物。如四马架乡嘎尔奇遗址出土的明"洪武通宝"、石桥乡下岱吉出土的明代清花瓷盘、夹津沟子古城出土的明黄绿釉瓷碗、风华乡何廷窝堡明代墓群出土的明代青花瓷器和刀、剑、镞等武器,这些反映明代东北交通驿站活动的遗址和文物,说明了扶余在海西东水陆路和海西西水陆路交通线上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