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
历史
黄巾之乱
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太平道首领张角及兄弟张梁和张宝率信徒发起民变,史称黄巾之乱,迅速发展到数百万追随者,引起全国性的战乱。从此也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汉灵帝派皇甫嵩、卢植及朱隽等率中央军压制,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强地主招募军队协助。最后黄巾军的主力虽然很快被击溃,不过余部仍然散布各地。随着各地山贼土匪陆续出现,汉朝的中央军精疲力竭。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
188年汉灵帝采纳刘焉的建议,将负责监察各郡的刺史赋予兼有地方军政权力,以加强对各郡的控管,并且将部分刺史升为州牧,由刘姓宗室或重臣担任[28]。这一措施使得州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虽有利于镇压各地叛乱,但当朝廷发生内乱后,掌握地方权力的州牧及刺史纷纷割据一方,不再受朝廷节制。例如益州牧刘焉割据巴蜀,借由五斗米道首领张鲁占领汉中,切断与朝廷的关系。东汉为解决黄巾之乱而制定的州牧制度,在朝廷不断衰弱下,反而开启群雄割据的局面。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戚宦之争又起。宦官蹇硕等意图杀害外戚大将军何进,改立太子刘辩弟陈留王刘协。汉少帝刘辩顺利继立后,何进又与袁绍等士大夫企图去除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何进还令凉州董卓、并州丁原带兵增援。宦官们先发制人,在董卓军到达洛阳前杀死何进。而袁绍则以为何进报仇为名率军入宫,杀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人。虽然困扰东汉上百年的外戚与宦官之争就此终结,却也方便了率军入都城的董卓顺势夺取朝政大权。
董卓乱政
董卓为了夺权,开始铲除反对者,手段残暴,引起了诸多不满。他促使吕布杀死掌管都城禁卫的丁原夺得军队,袁绍及曹操等原先掌握过兵权的将领纷纷逃离首都洛阳[30]。最后董卓废黜并杀死了汉少帝,改立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至此董卓完全掌握了朝廷。
190年,东郡太守桥瑁诈称以京师三公之名向各地发檄文,陈述董卓的恶行,联络各地州牧、刺史及太守讨伐董卓,共有十一路地方军加入,群雄并起,共推袁绍为盟主,史称“关东军”。董卓为了回避其锋芒,于是挟持汉献帝、强迁居民,迁都到长安,并火烧旧都洛阳。其间,关东联军只有孙坚、曹操真正出兵与董卓对战,但因持久力不足而退,而关东军也随之解散。此后,群雄纷纷割据一方,互相攻击。董卓迁都后,自封为太师,继续掌控朝政。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最后被司徒王允和部下吕布等合谋刺杀,其族人亦被屠灭殆尽。不久董卓属下李傕、郭汜等人率兵攻入长安,杀死王允,吕布兵败逃亡,李傕等人挟持汉献帝,专政四年,[34]控制东汉王朝。地方州郡长官在反董卓战争及后来的相互攻伐中逐渐壮大实力,形成了地方军阀割据[5][6]。其间凉州马腾与韩遂等也率军逼近长安。李傕派郭汜、樊稠及侄子李利于长平观击败马腾等人。
195年,由于李傕与郭汜等人内部不和,发生内斗,分别挟持献帝与大臣,长安陷入一片战乱。7月,汉献帝离开长安,开始东归洛阳。李傕与郭汜等人又联合起来,追击献帝。而后汉献帝派人与李傕、郭汜讲和才停止追击。
196年献帝辗转流亡,回到已成废墟的旧都洛阳,随后被曹操迎奉到许都,以汉献帝胁迫其他诸侯,史称“挟天子以令诸侯”。隔年,郭汜被自己的部将伍习杀死。
198年,曹操派裴茂率领段煨等关中诸将讨伐李傕,李傕被诛杀,至此,关陇初定。
群雄割据
讨伐董卓之战结束后,各地方军阀不再理会东汉中央政权的号令,转而发展各自的势力。
原董卓部下张济因军中缺粮,途径荆州南阳掠夺,在攻打穰城时战死。其军队由侄子张绣继承后,反被荆州牧刘表安置在宛城,联手抵御曹操。
黄巾起义时,孙坚率一千五百余人(据《三国演义》)随朱儁到中原镇压黄巾,后转战于凉州和荆州江南诸郡。董卓之乱时,孙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在洛阳意外得到玉玺。隶属于袁术。在奉命进攻荆州刺史刘表之时,在岘山被刘表部下黄祖射杀。孙坚死后,其子孙策统领部众,约于兴平元年(194年)向袁术献玉玺后借三千兵马离开袁术,带领孙坚旧部开始向江东发展,得周瑜等人相助,于196年到199年间在江东四处征战逐刘繇,降王朗,杀许贡。196年献帝迁许都以后,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最后孙策独领江东,与刘表对峙,并等待时机北上中原。199年,孙策击破庐江太守刘勋,吞并其部,并取得豫章郡地。200年孙策出游打猎,被许贡门客刺杀。孙策死,其弟孙权统众霸江东。
197年,袁术于寿春称帝,国号“成”,最后被曹操及刘备攻灭。
194年,益州牧刘焉病死,其子刘璋接任[26],与汉中的张鲁决裂,两方对峙。马腾、韩遂等人则于凉州、雍州一带各自发展势力。公孙瓒击败刘虞后雄踞幽州,最后被袁绍灭亡。东迁的吕布先是夺取曹操的兖州,被击败后先附刘备,接着夺其领地徐州,最后被曹操于下邳抓获处死。刘备继任病故的陶谦成为徐州牧,但先后因吕布及曹操而失去徐州,不得不依附河北袁绍,后又逃到汝南试图建立势力。
北方统一
此时期各势力中成绩最突出的是袁绍与曹操,袁绍先用计占据韩馥的冀州,继而打败田楷、臧洪、公孙瓒等人,掌握青、冀、幽、并四州,雄霸河北,气势强劲。曹操四处征战,收编黄巾军余部男女老少约十万人,择其精锐组成了著名的“青州军”,几经转折,控制了兖州。曹操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奉立东逃的献帝于许昌后,借由朝廷名义来讨伐各地群雄;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先后破袁术、灭吕布、降张绣、逐刘备。势力发展成兖、豫、徐三州、部分司隶、雍州等中原地区。由于袁曹双方的势力持续壮大,最后发生了决战。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战中,接受许攸的建议,曹操亲自率兵火烧袁绍的军粮,以少胜多,击败了河北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曹操又通过几年时间,消灭了袁绍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的势力。在白狼山之战中,派遣大将张辽率领先锋部队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随后又平定辽东,最终统一了北方。
随着曹操对北方的统一和屯田制、租调制的施行,北方社会趋于稳定,生产力逐渐恢复。政府修整道路,兴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运。恢复的冶铁业中,水排得到推广,丝织业也兴盛起来。商品交换渐有起色,魏明帝时重新颁用钱币。洛阳、邺城、睢阳都日趋繁华。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
赤壁鏖战
曹操统一北方后,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乘刘表病亡、荆州不稳之时,率大军南下征荆州,刘琮束手投降,寄身荆州的刘备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击败,逃至夏口。曹操对江东虎视眈眈。在刘备谋士诸葛亮与孙权谋臣鲁肃的共同推动下,孙刘结盟,共抗曹军。
同年,孙权由吴徙治京城,筹划赤壁之战,势力达于荆州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以火攻之计大破曹操,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曹操被迫退回北方。
赤壁之战后曹军退回北方后,建安十六年[100](211年)击破关中马超、韩遂等部,又命夏侯渊西征,消灭了韩遂、宋建等割据势力,将凉州纳入“魏”的势力范围之内,统一北方,促使三国鼎立形成。孙权主要军事活动在淮南。赤壁之战后,曹操军屡攻濡须地区,双方互有胜负。此后曹操数次南下,孙权亦曾数次北上,双方均未获得大的进展。
益州易主
188年,汉宗室刘焉出任益州牧。
兴平元年(194年),刘焉死,子刘璋继任。刘焉、刘璋相继镇压了当地豪强的反抗。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邀诸葛亮为辅佐,提出“隆中对”战略思想。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邀请刘备率部进入益州,使击保据汉中的张鲁。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称魏公,十月汉献帝与伏后密谋除曹操,事泄,曹操诛杀众人。刘璋投降刘备,刘备自领益州牧。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称魏王,建都于邺。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势力达到了极盛,自称汉中王。曹操大军前来欲夺回汉中,不成,于是从汉中退向长安。
孙刘交恶
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
210年,孙权吞并交趾士夑,取得东南半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