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中国历史古代故事 > 周朝诸侯国 上(第2页)

周朝诸侯国 上(第2页)

在周初,齐、鲁、卫、晋、燕诸国都是方伯,守卫着王室的东、北、东北、东南边疆,如《尚书·康诰》曰:“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于封。”《汉书·地理志》说:“周公封弟康叔?号曰孟侯,以夹辅周室。”颜师古注:“孟,长也。言为诸侯之长。”可见,康叔封卫,为周初诸侯之长。

伯爵

伯爵遍布于王畿内外。《礼记·曲礼》云:“五官之长曰伯”,孔疏:“伯,长也。”《风俗通·皇霸篇》云:伯,长也,白也。言其咸建五长,功实明白。”通白,在商代方国首领就已称白,如殷墟卜辞中已有井白、易白、丹白、羌方白、孟方白等。《逸周书·武顺解》云:“五五二十五曰元卒……四卒成卫曰伯。”说明伯原为由百人组成的战斗编队,进而引申为百夫长之称,最后演变为一级爵称。

在周天子畿内,土地无多,所以不封侯而封伯。如东周畿内有原伯、毛伯。《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孔疏说:“文王之子,原、毛之后,世为王臣,仍为伯爵,或本封灭绝,食采畿内。”现存西周青铜器《毛公鼎》,出土于陕西扶风,证明毛伯在西周时也是畿内伯爵。凡伯,《左传》隐公七年杜注:“周卿士也。凡,国;伯,爵。”祭伯,《左传》隐公元年杜注:“诸侯为王卿士者。祭,国;伯,爵。”《国语·周语上》韦昭注:“祭,畿内之国,周公之后也。”孔广森《公羊通义》断“祭伯”之“伯”为行次之称,误。其它如毕伯、芮伯、社伯等,也都是畿内伯。

畿内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一般都历任王官。其中有入为天子三公、王朝卿士的,就称为“公”。但公爵只限于一身一世,其后世子孙则恢复本爵。如据《班簋》铭文,毛本伯爵,但毛伯“更虢城公服”以后,做了王朝卿士,就称毛公了。西周末又有毛公任王朝卿士。而其后世子孙则恢复本爵,春秋时有毛伯得、毛伯过、毛伯卫等。毕公高为武王世臣,成王时入为天子三公,而其后世子孙则自称“毕伯”,现存青铜器《毕伯硕父鬲》,可为证明。祭本周公之后,称伯爵。但周穆王之世,祭公谋父任天子三公,即称祭公,而其后世子孙则恢复伯称。原伯,系文王子孙,春秋时原伯有入为王朝卿士者,故称原庄公、原襄公,而其它诸原,仍称伯,有原伯鲁、原伯贯、原伯绞等。这种现象与周初伯禽、吕伋任王朝卿士,故称“鲁公”、“丁公”,而其后世子孙一律称侯,属侯爵,是—致的。

畿外的伯,有曹伯、巢伯、吴伯等。吴的例子也很典型。吴本伯爵,春秋时吴君自称王,在黄池会前,晋大夫董褐利用吴君“欲守吾先君班爵”的诺言,折辩吴君说:“今君掩王东海,以淫名闻于天子。君有短垣,而自逾之,况荆蛮则何有于周室?夫命圭有命,固曰吴伯,不曰吴王。诸侯是以敢辞。夫诸侯无二君,而周无二王,君若无卑天子。以干其不祥,而曰吴公,孤敢不顺从君命长弟。”这段话证明,在周室班爵禄时,吴确实曾接受了伯爵的命圭。这是周代诸侯有五等爵的又一有力证据。春秋时,吴自称为王,是“淫名”,是“卑天子”,属于僭越行为。所以晋与诸侯在黄池会上拒绝公开承认吴的王者地位。因为“诸侯无二君,而周无二王”,晋仍承认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但是,晋人说如果吴能放弃王号,改称“吴公”,晋也可以让步,同意由吴主盟。这又证明了春秋时期列国可以实力地位破坏周代的爵禄制度。至于《春秋》称吴君为“子”,那是因为《春秋》以“伯子男一也,辞无所贬”,是它用来“正名”的一种笔法。

子爵、男爵

子、男。《白虎通·爵篇》:“子者,兹也,兹兹无已也。”可见,子本是从王、公家族中分化出来的后代子孙。子演化成为爵位。当起于商代。《尚书》载商末有微子、箕子。周承商制,沿用了子的爵号。在周原第十一号窖穴第八十三号甲骨上就有“今秋,楚子来”字样。但是,在西周大分封时,华夏族受封的子爵很少,且多为畿内小国。如《左传》文公三年有“沈子”,系周公后;垣公二年有“郜子”,系文王后。在东周畿内有王季子,本爵为子。受采于刘,为王室卿士,谥刘康公,其后世子孙称刘子。

爵位演变

周代诸侯的爵秩等级像世间其它事物一样,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上引《左传》、《国语》等文献证明周代诸侯爵有五等,但据《公羊传》说《春秋》以公为一等,侯为一等,伯子男为一等,是三等。《孟子·万章下》说:“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是四等。同时,孟子说这仅是“尝闻其略”,“其详不可得闻也”。《左传》、《国语》与《孟子》、《公羊传》所载周代爵秩等级的不同,其实就是周代诸侯等级不断变化的反映。这一点也在《周礼》的记载中有所表现。《周礼·地宫·大司徒》讲周代诸侯虽有“诸公、诸侯、诸伯、诸子、诸男”五等,但依其所食之地划分,则只为“公食其半,侯伯叁之一,子男四之一”三等。这又与《孟子》所说:“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大体相同。可见,周代所封诸侯虽为五等,但从封地或所食之地看,实为三等。而公与侯、侯与伯、子与男等的差别,只是礼仪形式问题。所以经过从西周到春秋的二、三百年变化,大体上就变成了《春秋》所说的三等。

春秋时,诸侯爵等的另一种变化,是列国不再以昔日的爵秩高低,而是以实力地位来论大小和强弱。《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春秋时诸侯“力政,强乘弱,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是完全正确的。据《左传》成公三年,晋卿荀庚与卫卿孙良夫同时聘鲁,鲁成公询问大夫臧宣叔会盟时将以谁为先?臧宣叔说晋为大国,卫与晋比仅为小国,晋又是伯主,所以应以荀庚为先。杜预也说:“春秋以强弱为大小,故卫虽侯爵,犹为小国”,小国应“降大国二等”。在周初,晋、卫同为元侯,而今晋强卫弱,卫已沦落成三流国家。

姬姓国

姬姓是黄帝的后代,周天子姓姬。周灭商后,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国林立,《吕氏春秋》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荀子》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谓周分封“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与周天子同宗族的王族宗亲子弟们的诸侯国,统称周王族诸侯国,以“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东周时期,春秋霸主中的晋国和吴国,战国七雄中的魏国、韩国和燕国,皆为与周天子同宗族的周王族诸侯国。

巴国

巴国在商代已经见称于世,主要活动在汉水中游一带。商代末年,参与武王伐纣,成为周王室分封于汉水一带的诸侯,是周初著名的“汉阳诸姬”之一。

吴国

吴国系周太王长子泰伯之后。武王克商,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虞仲。当时周章已经做了吴地君主,武王便把吴地封给了他。其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后扩张到除徽州地区以外的苏皖两省全境。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阖闾的儿子夫差与齐国和晋国争霸成功后,却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前473年,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曾国

曾国系周朝开国功臣南宫适(即南宫括)之后,史书称为随国。曾国的建立,属于西周王朝经营南方大策略的重要部分,实现了周王朝对江汉地区的有效控制。

虞国

虞国系周太王长子泰伯之后。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虞仲。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虚(今山西平陆县西南),列为诸侯。前655年,虞公贪图晋献公的宝马和珍玉、借道给南下讨伐虢国的晋国军队,晋军灭虢国回师途中,顺手牵羊又灭亡了虞国。

鲁国

鲁国系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的封国。周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大勋劳于天下。后成王命为大宰,食邑扶风雍县东北之周城,号宰周公,留相天子,主自陕以东之诸侯。乃封其长子伯禽于曲阜,地方七百里,分以宝玉、大弓,而俾侯于鲁,以辅周室。首都在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小部分。前249年,鲁灭于楚。

邢国

邢国是周公旦第四子的封国。周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大勋劳于天下,后成王命为大宰,号宰周公,留相天子,主自陕以东之诸侯。成王分封周公六子为诸侯国,其中封其第四子姬苴(靖渊)于邢国,地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姬姓,侯爵。《左传》云:“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周初邢地是戎狄频繁活动的地区,邢国肩负着阻止戎人东出太行,骚扰周疆的重任,是太行山以东有得专征伐权的元侯,先后传二十世,历五百余年,国都邢台。疆域主要在太行山以东,滹沱河以南,漳河以北,故黄河以西的地域,在当时我国北方占有重要地位。

管国

管国系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鲜的封国。周武王以监武庚将其封于管,即今河南信阳县。管国为当时周朝之东方重镇。周公旦摄政后,管叔鲜因勾结蔡叔度、霍叔处、武庚叛乱被诛,管城由此而废。

蔡国

蔡国系周文王第五子蔡叔度的封国。周武王以监武庚将其封于蔡,辖地为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一带王死后,周公帅军平叛,杀死武庚,处死管叔,并将蔡叔放逐。蔡叔度的儿子蔡胡能改行向善,周公荐于成王,仍封于蔡,史称蔡仲。前493年在楚国的逼迫下,蔡昭侯迁都于吴国边境重地州来(安徽凤台县),史称下蔡。经五世,于前447年为楚国所灭。

曹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