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罗马国家 > 第四百六十八章 风起青萍之末下(第1页)

第四百六十八章 风起青萍之末下(第1页)

“这都是我们之前没有得到过的信息啊。”彼得神父很是高兴:“那元朝的战斗力如何?他们的士兵数量、质量怎样?”

“数量倒是多,但是没啥用。当然,俺见到的毕竟不是他们陆军主力,所以说的也不一定准确。”唐赛儿想了想,还是补充道:

“元朝船队一次放下来了好几千人,但大部分都是那种南洋土人。他们的作战素质并不高,感觉就是凑数的。元将估计也知道他们的水平,只是让这些人去打杂,只有一部分地位稍高的,被夹在军中,用来填充阵线。”

“元军将领内部,意见其实不统一。他们也知道,现在这个情况,上岸也守不住。但俺私下打听,他们应该是希望攻克几个州县,这样方便进行宣传。”

“是宣传给谁看啊?其他小国么?”王大喇嘛问。

“内外的宣传都有吧。”唐赛儿回答:“爪哇朝廷的统治,并不如明朝那么严密。他们的官府,跟俺们那边不一样。大商人的庄园跨州连郡——或者说,庄园就是他们的地方官府了。”

“这些大商人,或者说庄园主,也不全是汉人。为了拉拢土人,一些当地的土王也经常被邀请进来,作为这种地方领主,进入爪哇朝廷。”

“南洋那边,也确实有大一点的国家,但那些土人国家,比爪哇元还要松散。土王的本部兵被击败后,附属城邦就会一哄而散,转投待遇更好的元朝。用这种方式,他们快速兼并了不少邦国,建立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国家。”

“这些地方领主们,除了经营庄园,大部分也都从事海上贸易,所以商业和航路对他们尤其重要。爪哇元最重要的几个家族,都是势力强大的海商。因为这些人拥有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和最庞大的船队,所以无论经济还是军事上,小城邦都得服从他们,根据他们的命令,缴纳贡赋、生产商品、乃至召集土兵。”

“但是,反过来说,他们也得想办法,才能让地方保持忠诚。因为土王们既然能倒向他们,也能倒向明朝。不过,当时明朝为了追击这些元朝人,打进了交趾,把那里作为基地,让他们感到了威胁。我估计就是因为如此,他们才能这么团结。”

“土王不喜欢明朝的管理方式吧。”王大喇嘛大概猜出来原因了。

“是啊。”唐赛儿点点头:“俺一开始没想过这么多,后来一路了解了不少,才发现,元朝士绅如何看待明朝,这些土王也差不多。”

“明朝认为,交趾是汉唐故地,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是中原王朝的实际控制区了。所以,攻占那里之后,就设置流官,征发土人,如同中原的习惯。那边的土王因此很不满,南洋的其他土人,也因此厌恶明朝,觉得还是跟着大元混比较舒服。”

“他们倒确实是这么宣传的。”彼得神父说:“看来他们对土王也很宽仁啊。”

“我倒是觉得,明朝也没说错。”王大喇嘛有些怀疑:“交趾那地方,跟西夏那边,不是一样的么?都是大汉的时候入收入疆域,大唐瓦解之后自立为王。西夏故地可以设置流官,算进本土,交趾为什么就不行?”

“俺也不知道。”唐赛儿承认:“不过俺可以猜测出爪哇朝廷的心态。一方面他要告诫手下,明朝很强大,难以独立对抗,所以必须团结起来;另一方面,他也必须拿出一些成果,给内外的势力看。否则,人家可能就会找其他人去保护自己了。”

“所以他们才急着打是吧。”王大喇嘛点点头。

“是的。”唐赛儿说:“俺了解的情况是,元军这次就是为了攻城来的。他们希望至少能打下来一两座城,如果能攻下府城就更好了。不求长期占领,至少得取得几次胜利,给家里交差。”

“那能不能打下来呢?”王大喇嘛问。

“没什么希望的。”唐赛儿直接摇摇头:“当时俺就说了,如果早来一个月,还是有机会抢占益都的。但现在,明军主力已经在路上了。北平都司的骑兵很多,沿途府县的城池也都在官府手里,人家要迅速驰援,速度会非常快。他们已经没有这个时间了。”

“俺建议他们见好就收,最好不要去攻打府城了。明军先锋被我们击退后,没有完全撤走,而是退入县城里固守待援。这些人士气已经受到挫败,看到新加入的元军一定会大为骇然。俺们去劝说一番,围三缺一,城里败退下来的士兵,很可能就会溃出,这样一来能满足他们攻克城市的愿望,二来也有更大机会,干掉之前那个大官。”

“但是,元人却不赞同。他们自己内部都有分歧。有人想要带俺们直接回海上,转头去攻打他们之前没啃下来的莱州卫所;有人想要让俺们带路,伏击一次明军就撤走,带走人口和财物就行;但大部分人,还是想去和明军决战,攻打城市,觉得现在反正路熟、人多,就想要搏一把了。”

“他们这是上头了么。”王大喇嘛说。

“他们那个理论倒是不错。北平都司抽调来的机动力量,是短时间内能调过来的最后一支援军了。其他地方的兵力,过来都需要时间。能击退这些人的话,向后可以清扫胶莱的明军据点,为后续行动减少压力;向前激进一点,可以出济南,沿大清河西进,切断明朝的运输线。”唐赛儿解释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个可能性,是他们之前都没设想过的。在东南,明朝的防卫很严,很多时候都是他们在挨打,已经很长时间没能取得足够大的战果了。这么一个突然出现的机会,估计不少人就动起心思来了。”

“这个影响很大?”彼得神父不太明白。

“整个北方,因为之前的混战和天灾,受损都很严重。俺们山东那边相对都算比较好的,长城一线的边地更加艰苦。那边人不多,战事却频繁,难以自给自足,每年都需要其他地方运送大量粮草、物资,才能维持。”唐赛儿说。

“元朝时候,开凿了会通河,连接南北。当年明太祖老朱皇帝,北伐攻打大都的时候,据说就是沿着这条路北上的。但二十多前的时候吧,黄河又发大水,不但冲毁了附近的农田和县城,还灌进运河。这次水患很大,洪水退去之后,淤泥把会通河中段,连同调水的湖泊,整个都给淤平了。运河本来就欠缺维护,自此之后彻底中断,运往北方的粮草,只能在济宁下船,装车运往德州,再重新进入北段运河。运输的效率就大打折扣,补给线也变得十分脆弱。”

“运河一下就没了?”彼得神父惊讶道:“这黄河这么恐怖啊……”

“哎,你们没经历过,不好描述……”唐赛儿摇摇头:“总之,水灾之后,这么将就了几年,朝廷憋不住了。海上的航线不安全,经常被人袭击,所以,官老爷们还是想要重新接通运河。”

“几年前,朝廷做了个新设计。他们觉得元朝的河道还是不够好,打算走东平湖那边,新挖一条河出来。但挖河是需要人手的,还是得征发老百姓。这几年日子太难过,所以俺们举事之后,开凿漕运的民工也要么响应,要么逃亡。有人来投奔俺们,还有不少人干脆聚集在周围的湖泽里,落草当了强人。”

“如果能一路打过去,沿途收拢义军,截断这个还没成型的运河,就能造成很大的影响,打乱明朝的整个战略部署。这个战略前景太诱人了,而且时机确实难得。明朝内部发生大规模动乱的机会,之前没法预测,之后也很难再找到了。俺估计,他们就是因此才忍不住的。”

“那你为什么反对呢?”彼得神父问。

“大家心不齐,这仗没法打。”唐赛儿摇摇头:“明教的人不想离开老家,根本调不动。济南府的教众吧,又不坚定。俺们都合兵一处了,他们那边还有人,把那个老皇帝画像又拼起来,说之前的官员不认太祖也正常,现在来的是太祖亲儿子,举着画像和诰命给他看,应该有用……”

“俺都受不住他们了——都啥时候了,还惦念恁那牌子呢!”她无奈地说:“官军数量不一定超过我们,但是骑兵很多,而且有众多老手。和他们交战,必须小心谨慎,防止人家抓住破绽。但现在都是这样的人,你说怎么主动出击跟人家打……”

“后来果然不出所料。哎,俺都不想讲这么蠢的事。”唐赛儿摇摇头,无奈地说:“元人还想打完了顺路攻城,从船上卸下了大炮,硬拖着一起走。俺们活动的地方本来是山区,为了配合他们,也只能冒险出来。还没到省城下,果然遇到了官军。”

“元将指挥俺们斜靠着小山列阵。他们做右军,右边靠树林,前面是平地。俺们做左军,左边是一块被大水淹了的泥泞地。左右两军之后,还留有三千人作后军。几家兵力凑一起,有小两万人,足够挡住这个路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