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渭州鸟鼠山,也就是后世的甘肃渭源县。
之后一路东流,穿越秦岭和六盘山中间的峡谷,流过八百里秦川,在潼关附近汇入黄河。
因为渭水主要流经的关中平原,自从秦汉开始一直到隋唐,都是政治和经济中心。那一段时期,最精彩的历史几乎都发生在关中之地,渭水之畔。
同时,渭水福泽关中之地,使得八百里秦川成为天府之国,格外富饶。渭水也在因此在历史上留下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斗转星移,到了宋朝的时候,渭水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
至于原因,很多也很复杂。首先一个,自从秦汉到隋唐,上千年的时间,关中之地,渭水流域过度开发,已经不像是最初那么富饶。
再者,经过唐朝的一系列的战乱与动荡,如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以及唐末战争,对于关中的冲击非常之大。尤其是朱温叛唐的时候,长安城更是遭到了空前破坏,从而永远失去了作为帝王之都的资格。
关中之地,渭水流域也因此衰落下去!
当然了,还有一个重要缘故,渭水下游和黄河龙门一代严重淤积,运河船只很难再到达关中,使得交通运输成为大问题。要知道隋唐建都长安,但靠的是南方的钱粮赋税养活,运河便如同生命线一样重要。
因此五代各朝,以及大宋王朝都直接放弃了关中之地建都。而是将都城直接建在了汴京,紧邻汴水,与东南运河直接相连,交通十分便利。
渭水的地位也就一落千丈,地位被汴水所取代。
地位下降之后,渭水上的交通设施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汉朝和唐朝都有渭水便桥,可以直接过河,十分方便。但是现在……渭水便桥的早已经不知所踪,渭水两岸的百姓往来主要依靠船只。
渭水沿岸也就有许多的渡口应运而生,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咸阳渡口!
后世的关中有长安八景之说,其中之一便是咸阳古渡。
咸阳古渡在汉唐西渭桥旧址之处,桥废后,至明嘉靖年间,以舟为桥,后则冬春设桥,夏秋舟渡。通陇通蜀,欸乃之声,彻夜不息,为秦中第一大渡。
因为渭水在潼关汇入黄河,恰好是黄河的大几字所在。所以潼关的渭水北岸是无法通行的。
从关中东去中原之地,都得经过渭水南岸的潼关道。因此从西北而来的行商旅客想要前往东方,都会在关中之地渡过渭水,从南岸继续前行。
因为咸阳古渡恰好在长安的西北方,由此过河之后,可以顺道前往依旧是关中第一都会的长安城,无论是经商还是休息都是很好的选择。所以咸阳渡口自然而然就成为首选,成为关中最大的渡口。
庆州在渭水西北方向,韩绛押送着林昭前往汴京,过渭水是必然的。他们也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咸阳古渡。
林昭被押送着从庆州而来,一路上都相安无事。韩绛和林昭都因此放松了警惕。
由陕西路宣抚使亲自押送,随行的有西军精锐,还有苏岸带领着数百禁军将士护送。这种情况下,安全似乎没有问题,应该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倒是林昭的个人安全,尤其是饮食这方面更让人操心。被人投毒,说成是畏罪自杀完全有可能,这方面韩绛倒是一直小心着,却也没有任何事情。
就这样,他们一行人来到了渭水边。
天气已经进入深秋,西北的庆州或许已经结冰,因为有六盘山的阻挡,渭水谷底的情况还算好,渭水滔滔,并未封冻。
不过寒风吹过,依旧有种彻骨的感觉。
渭水便桥早已经不在了,只能通过渡船前去对岸。
禁军将士加上韩绛的扈从,足足有上千人之多。想要一次渡过渭水并不容易,河边哪里会有那么多的船只?而且渭水边还有许多的百姓,行商等待渡河,虽说是官兵,却也不能如此不讲理。尤其已经是晌午时分,谁都想要尽快渡河,有个落脚之处!
无奈之下,只能采取分批渡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