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起兵靖难,落下造反的名头,他自己也懒得洗,老子就是造反了,怎样啊?
后世子孙便默认了祖上造反起家的事实,对于当时的细节也不再追究,只知道结果就够了。
邝埜继续说道:“这八百七十三人其实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全都来自江苏、浙江一带。”
朱祁镇立刻发现问题所在,问道:“岂不是明目张胆的结党?就算建文帝再糊涂,也不可能容忍这样的事发生!”
邝埜说道:“老臣推测,或许当建文帝发现情况不对的时候,已经身不由己了。”
这件事没有定论,只能靠推测,试想一下,建文皇帝在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的建议下开新政,肯定是想有一番作为的。
谁成想,新政开着开着,却成了这些人结党营私的手段。
荐举制可以绕过科举,随意提拔自己的人,等到建文帝发现端倪的时候,朝廷之中已经多了一千人。
偏偏在这个时候,他最大的对手是北境的燕王,根本无暇内政的问题。
直至燕军破城,燕王朱棣继位,这个问题也就留给新一任皇帝去处理了。
邝埜说了这么多,朱祁镇也明白了,当初朱棣下旨诛方孝孺十族,受牵连着八百七十三人,绝非一时之怒,而是他必须这么做。
当今的局势大不相同,杨旦的同党全都是守旧的官员和士绅,他们参与谋反,本就够死罪了,不需要用杨旦的身份来株连。
如果给杨旦定个诛十族,收他牵连的朋友、同窗就真的成无辜了。
朱祁镇并非死硬分子,当即做出让步:“那就诛九族吧,但是,一定要严查同党,从重不从轻!”
曹鼐等人这才松了一口气,行礼道:“臣遵旨!”
事情开始蔓延开,仅仅在京师之中,落网的官员便超过两成。
不过,他们的大本营并非京师,而是江南!
自始至终,江南士绅都是对抗皇权最大的势力,只不过他们平时不显现出来而已。
根据杨旦的交代,早在仁宣时期,江南的走私团伙就已经很猖狂了。
甚至连大明海禁就是他们搞出来的,所谓的倭寇,其中真正的倭人不超过三成,而且大多是汉人雇的。
即便是倭国本土,真实的战斗力也低的可怜,仅仅一个石亨,带着几百兵马,就将他们治的服服帖帖。
自从大明海禁之后,出海走私的暴利全部落入东南沿海的士绅手中,随着郑和下西洋开启,朝廷拿走大部分利润,这些人虽然不愿,但是遇到太宗皇帝,也只能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
但是,随着太宗皇帝驾崩,仁宗皇帝继位,他们重新拿回海上贸易权。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交趾得而复失,成为海上走私的重要中转点,宣宗皇帝准备重启下西洋,却发现阻力重重,只得被迫停止。
突然,朱祁镇看到一份让他心惊胆寒的供词。
这是一个天大的阴谋!
宣宗皇帝并非正常死亡,而是再次准备重启下西洋,从而被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