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的是:特区发展需要的人力已足够,难民中皆有不少人才注入到飞速发展的特区各处。
随着不间断地招收和培训,政府人员相对够用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也趋于正常。
人口急剧膨胀,发展教育也成为当务之急。
特区教育与科技处需要拆分,王昌国总算从兼顾教育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专职于最重要的科技院。由从北方顺利完成挖墙脚任务的雷鸿斌,任教育处处长狠抓教育。
经过路途清理的难民里有用的人不少,有知识、有文化、有魄力的人,才可能做出长时间奔袭西海湾逃难的决定,愚昧者则就近等死。
鉴于特区以及这个时期华夏文化程度的特点,畅鹏指示雷鸿斌不但要从小开始教育,成人教育与扫盲教育都要同期开始。
因此,前后两次大难到达的难民里面真有不少的人才!
有文化可以担任初小和初中的教师达到2万多人。每个村委一所小学、每个乡镇一所初中、每个市3所高中的建设,同期展开建设。
畅鹏亲自参与制定各级课本,拿出那批原准备援助给西藏学校的课本和课外读物,扯去或剪下不该有的内容,简单的解释一下如何是简体字的原由,与多名学者、教育家共同讨论,力排众议实行专一化、简单化、实用化的各级课本制定。
尽管有不少提出异议者,三字经、八股与论语等与初级知识及扫盲无关。特首武断的限制着,每一级课本都必须取得王他的确认,方能出版印刷。
教育是西海湾的未来,教育方向不容置疑!
深知前世教育体制弊病的畅鹏,指导雷鸿斌关注于教育的实用性,在建的、边建边办的各级学校一间间的开办起来。
有心办学是好事,思想意识淡薄的广大农村不一定配合,行政命令和利益挂钩将是良策。
特区政府下达指令和规定:
“家中的适龄小孩不送入学校者,家中的亲属不得外出务工、不得参军、收回政府下拨的田地和房屋,难民则全家遣返原籍;没有获得扫盲证的文盲,不得担任任何级别的管事、不得加入政府下属的机构和工厂、不得增加工资等等。”
指令一下达,特区全境进入学习高潮,街道、工厂、军队、农村处处最为忙绿的就是上学,九年及扫盲的免费教育,让西海湾的教育飞速发展,人民的素质快速提高。
特区政府在民众心中就是个一心为民的政府,无论政府做出的任何决定,西海湾大多民众都无条件地拥护,使得政府的政令如山,一经推出便能立即执行,效果显著。
西海湾的教育与科技正式分离,分阶段分别成立为特区科技院和特区教育处,各市县成立科技站和教育所,分工明确富有成效,特区的科技与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1923年底,除邕城没有启动外,***负责兴建的北滨、煌城、擎州三市的火电厂先后试机发电;***负责在北滨、煌城、擎州三地建设的水泥厂开始出产水泥。
三个城市的部分居民用上了电,美利坚人以米金贷款修建的电网正向乡镇和农村一步步地铺设。
城市建设、建筑、道路修整等,因为水泥的启用上了一个新台阶。
水泥预制场一条条水泥下水管出厂,街道上一条条明沟、排污沟盖上泥土铺上水泥,街道变得宽阔、不再有臭味溢出。
自产水泥和电力提供使得的沙、倭、英等国负责修建的三个港口和矿产场、仓库、物流中心的建筑速度也在加快。
各港口简易的临时码头,虽然只是减少了洋水泥的运输,每天仍是是船来船往、一片忙碌。
***负责修建的北滨-煌城-擎州的公路,基本完成地基平整、排水沟挖掘和路基碾压,沙石路面逐渐形成,部分道路已经可以通车;
***负责修建的北滨-煌城-擎州的铁路,路基与桥梁同时修建着,铁路和公路不时平行或交叉着。
德意志送来的100台拖拉机、100台推土机,已交付给各工程兵师使用。
安装调试全套设备完毕的德式拖拉机厂,中方厂长拿出的特区政府下达的轮式拖拉机和履带式推土机上的数据及指标,让留厂指导的德意志技师与技工吃惊。
这哪还是拖拉机厂!
轮式拖拉机的载重量不低于现时的卡车,而履带式推土机改造一下便是坦克地盘。
美德两国分别成立的汽车厂一投产,参与到每一个生产步骤的华夏工程师和技师很快便分离了一部分人出去,成立“西海湾五星汽车厂”。
五星汽车厂向美德两国订购他们需要的设备、机床和物资原料,敲敲打打地、按照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图纸和资料,生产一种名叫“柳奔”的7座小客车和5座客货两用车,车辆内销价格才3万西*元。
他们还扬言,如果汽车的制造物资全都国内化,每一辆售价2万元还都有不少钱赚!
尽管洋人们第一时间便将整车购买回去,不但很难生产仿制,即使生产,价格也居高不下,成本很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