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需要的是一个既能安抚诸邦小国,又能得到名声、民意,却又不能真的让家小业小的大宋朝将腰包的最后几个铜子也掏出来、伤筋动骨。??≠
赵佶想的很美,可是世间真的有那么两全其美的事情么?
之前郑居中等人以为的没有的,不过,薛明的话似乎让他们明白,其实还真的是有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的。而且,貌似还不只一个。
那么,这良机是什么?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皇上,东坡先生这《定风波》当真是千古之作。”
让所有人意外的是,薛明并没有直接说那良机是什么,反而吟了一词出来。
曾经知杭州府的苏轼这《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勤政殿内的一众重臣没有人不清楚,稍一思量,顿时齐齐会过意来。
“好!好一个‘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好一个‘回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真是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一直老神在在的蔡京回过神来率先击掌连声赞道。
对薛明,蔡京也许是这殿中众臣中接触最多、了解也是最多的人了。毕竟,之前的种师道遇刺一案,他也算是与薛明共事了一段时间的,而且那时的薛明还算是当了一段时间他的下属。
如今的大宋朝中,能够有这样眼光的人不是没有,可是难得是能够在这样一个年纪就有这样的眼光。更难得是,薛明用在这里的这词一下触动了大宋朝从三年前端平入洛之后心底中最为柔软也是最为沉重的地方。
向来以中央之国、天朝上国自居的大宋朝,却是自立国后边患不断,西夏、金人、辽人;先是雍熙北伐后,辽国常在宋辽交界处抢劫杀掠,到景德元年终于演变成大规模侵宋战争,后因真宗亲征而定下檀渊之盟,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开放边境贸易,双方为兄弟之国。
再到西夏李元昊于大庆二年称帝后,宋夏之间爆了数年的战争,宋军屡战屡败,导致了重熙增币。
熙宁五年五月,宋神宗开始西征西夏,取得了很大胜利,也大大鼓舞了神宗的信心。元丰四年四月,西夏生政变,宋神宗借此再次征讨西夏。结果却遭到惨败。宋神宗也因此一病不起。
至赵佶继位后,随着军队战斗力的逐渐降低,虽然嘴上不说,不过所有人都知道,不管底下的普通老百姓是怎么想,至少大宋朝中的那些高踞在庙堂之上的人们已经渐渐失去了那份本应该属于中央之国的淡定和从容。
自神宗之后,大宋朝在正面战场上基本上就没有再赢过什么大仗。每一次辽人食物不够吃了南下打猎,没错,这是侦缉司从辽人那边传回来的词句,辽人对南侵大宋用的就是这样一个带着侮辱意味的词“打猎”,也叫“打草谷”。
对辽人来说,大宋就是他们的猎物,也仅只于猎物而已。
每一次辽人南下,或是西夏人有了什么大动作,大宋朝向来都是满朝震动,紧张无比。每一次辽人打猎完毕,除了一些必要的要塞之地外,都是很快就退兵而去,留下的是被掳掠一空的残破城池,然后等着下一次打猎再来收割一番。
大宋朝身为中央之国的荣光就是在那持续百年的一次次的对外战争中、一次次的打猎中慢慢的被消磨殆尽,以至于如今,甚至只要辽人或是西夏人靠近大宋边疆,都会让满朝上上下下神经不由自主的绷紧。
今天,薛明用这样一个本不是太合适却又再合适不过的词,来诠释对西夏人进犯大理国时大宋应该保持的态度,让所有人都不禁心神摇曳。
其他人虽然没有说话,可是眼中的神色却暴露了他们此刻的心境。只有郑居中,在短暂的诧异之后,嘴角微微撇起一个不屑的弧度,终于是没有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