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喜?
“何谓为喜?”
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帮助人的、利益人的,决不后悔,就是喜。”
有时大家做了好事又后悔,像是布施二贯钱,后来想想,其实一半就可以了,就后悔了。
贪、嗔、痴、慢、疑、悔,为什么在根本烦恼中有这么重要?
每个人一天到晚都在后悔中,比如吃饭,多吃了半碗,饭后要吃消化药,后悔多吃了,这也是悔。
真正的喜心是,布施出去了就完了。
我常劝那些人不要向人化缘,四川人讲:“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让人愈想愈痛,不是功德啊。
有个故事说孙悟空成佛之后,世界上出了个魔王,神通本事比孙悟空还大,大闹世间。
大家公推降魔,了一看,这个魔王我老孙降伏不了。
就去找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在打坐,懒得理,叫他去西天找佛。
佛就找了一个小沙弥,给了他一个小小的黄包袱上路。
小沙弥去找魔王,魔王正待发作,小沙弥请他先看个东西,就从黄包袱中拿出化缘簿,请魔王写个名字,魔王一看就跑了。连魔都怕这个,你们不要随便去化缘。
这个“欢喜无悔”非常难,你帮助过的人后来对不起你,你一定愈想愈后悔当初去帮他。能做到“怨亲平等”,才是功德。
“何谓为舍?答曰:所作福佑,无所希望。”
我常说,一看到宗教徒就怕,当然我不是宗教徒,更不是佛教徒,因为我不够资格,我不是慈悲喜舍,一副魔王面孔。
我为什么怕教徒呢?这些人一到他们教主的像前,就下跪求平安求财富,都是求。
如果这些教主、神明因为人家拜了就保佑他们,那第一就犯了贪污罪,收受贿赂。
宗教应该是好的人你要救,不好的人更要救,拜了他要照应,不拜他的也要照应才对。
所以这些宗教徒的心理很可怕的,都是有所求。
大乘菩萨是一切放下,施与人家的恩惠记都不记,没有任何希求,所做的功德自己不求回报。
乃至你打坐修行都不求成佛,只求自己心中的安详,因为自己的安详能影响到他人也安详,如此而已。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
这是一个大问题。
人生都在怕中过,今天怕明天,年轻怕老,老了怕死。
最大的问题是怕死,死了到哪里去?
生又从哪里来?
刚才讲了个四川土话:“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
四川人风趣的话很多,他们还有句土话:“除死无大事,讨饭到了家。”
人生除死以外再没有大事,穷到了去讨饭,是穷到家了,没有再穷的了。
如果讨饭都讨不到,那就是第一句,就是死嘛。
这句话比皇帝的气派都大,人生除了这个还有别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