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胤礽回到毓庆宫,时间已经过了酉时,忙碌了一天又与康熙进行了一番交谈,此刻也是心身具疲,他不知道康熙会不会同意让自己出宫,但是如果他不主动说,康熙是绝对不会主动开口让他出宫另住的。
胤礽也思考过,为何自己会与汗阿玛产生隔阂,有皇位本身的缘故,更主要的可能还是,他与康熙的关系自小亲近,亲则狎,近而不逊,康熙在他心中先是阿玛,再是皇帝。
可能是被康熙的偏爱迷了眼,过于熟悉的生长环境,他以往因此而失了对康熙态度的分寸,失去了对皇帝应有的恭敬和谦逊,也许自己不明白不敏感,但是其他人都看在眼里,而康熙又没有斥责。
最开始可能康熙自己也不在意,在他幼小的时候这就是儿子对阿玛的亲近,等大了耳边的人说的多了,这就变成了太子对皇位的觊觎。
毕竟,对皇父都失了敬畏之心的太子,又怎么会做好一个太子的本分呢?
再加上其他兄弟都有各自的额娘身处后宫,虽然后宫不得干政,但是“枕边风”、“枕边风”说的多了,提的多了,就算知道是假的,心中也会不由得怀疑几分。
太子没有额娘,赫舍里氏后入宫的平妃不受宠,在世的时候和胤礽的关系也一般,更别说其他庶母了。
与胤礽是天生的对立关系,如果不是弘景,其他兄弟对他而言,也是对立的,就连跟在他身后做事的胤祉和胤禛,他他能真正信任是一心一意跟着自己的吗?
就连索额图这个叔父都是有所求,跟着他的几个弟弟,说是为了将来的铁帽子爵位,但是如果能登上皇位,谁会只想当知道皇室宗亲呢?
可现在变了心态的胤礽已经完全抛弃了这个想法,他还是想在将来能够坐上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但是他也希望有能比他能力更好的兄弟坐上去,大清的未来……太过惨烈,他不想内耗在国内的夺嫡之中了。
所以,出宫建府,是胤礽目前认为最好的方法,就算会因此失去在宫中的天然地位,但是与康熙的距离拉远,也许会发生别的变化也不一定。
孔子曾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如果与君主或朋友过于亲近,就可能会招致侮辱或疏远。在胤礽看来,他与康熙就是如此,到底,他没有孝康皇帝也就是懿文太子那般受皇帝信任了。
胤礽翻阅着以往康熙出巡在外时给自己寄的信,字字页页间流露出的都是一个阿玛对儿子的重视与喜爱,以及深深地期盼。
可自己呢?那时候的自己是如何做的?回信少,内容也不多,但是这也没有改变汗阿玛的来信催促,自己以往的狂妄自大,也是造成自己未来遭遇的推手之一吧……
越是回忆,胤礽心中对自己的批判也是越清晰,原来,父子两人之所以会到这个地步,两人之间都有错,还好,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已经发生的过去无法改变,未来的后路胤礽也不想放弃安排,想到与几个兄弟已经建立好的默契,胤礽闭了闭眼,将手中的信纸收起来放好归入原位。
皇位他要争,与康熙之间的父子之情,他也想尝试挽回。他之前确实放任手底下人做错了很多事,他知道康熙知道,只不过没有在意,反而维护了自己的地位,但是失望必定是有的,越积越多之下,就消磨了父子情分。
在偏殿歇下,胤礽知道,明天还要继续跟康熙提起相关事宜,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他只希望,能够完成这个目标。
为此,他也动用了人手在后宫部分宫妃中透露了这个消息,目前可能谁也不会在康熙面前提起,但是只要有消息流出去,多多少少的她们也会在康熙耳边说些话,操作得当甚至能助他一臂之力。
等胤礽回到毓庆宫,时间已经过了酉时,忙碌了一天又与康熙进行了一番交谈,此刻也是心身具疲,他不知道康熙会不会同意让自己出宫,但是如果他不主动说,康熙是绝对不会主动开口让他出宫另住的。
胤礽也思考过,为何自己会与汗阿玛产生隔阂,有皇位本身的缘故,更主要的可能还是,他与康熙的关系自小亲近,亲则狎,近而不逊,康熙在他心中先是阿玛,再是皇帝。
可能是被康熙的偏爱迷了眼,过于熟悉的生长环境,他以往因此而失了对康熙态度的分寸,失去了对皇帝应有的恭敬和谦逊,也许自己不明白不敏感,但是其他人都看在眼里,而康熙又没有斥责。
最开始可能康熙自己也不在意,在他幼小的时候这就是儿子对阿玛的亲近,等大了耳边的人说的多了,这就变成了太子对皇位的觊觎。
毕竟,对皇父都失了敬畏之心的太子,又怎么会做好一个太子的本分呢?
再加上其他兄弟都有各自的额娘身处后宫,虽然后宫不得干政,但是“枕边风”、“枕边风”说的多了,提的多了,就算知道是假的,心中也会不由得怀疑几分。
太子没有额娘,赫舍里氏后入宫的平妃不受宠,在世的时候和胤礽的关系也一般,更别说其他庶母了。
与胤礽是天生的对立关系,如果不是弘景,其他兄弟对他而言,也是对立的,就连跟在他身后做事的胤祉和胤禛,他他能真正信任是一心一意跟着自己的吗?
就连索额图这个叔父都是有所求,跟着他的几个弟弟,说是为了将来的铁帽子爵位,但是如果能登上皇位,谁会只想当知道皇室宗亲呢?
可现在变了心态的胤礽已经完全抛弃了这个想法,他还是想在将来能够坐上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但是他也希望有能比他能力更好的兄弟坐上去,大清的未来……太过惨烈,他不想内耗在国内的夺嫡之中了。
所以,出宫建府,是胤礽目前认为最好的方法,就算会因此失去在宫中的天然地位,但是与康熙的距离拉远,也许会发生别的变化也不一定。
孔子曾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如果与君主或朋友过于亲近,就可能会招致侮辱或疏远。在胤礽看来,他与康熙就是如此,到底,他没有孝康皇帝也就是懿文太子那般受皇帝信任了。
胤礽翻阅着以往康熙出巡在外时给自己寄的信,字字页页间流露出的都是一个阿玛对儿子的重视与喜爱,以及深深地期盼。
可自己呢?那时候的自己是如何做的?回信少,内容也不多,但是这也没有改变汗阿玛的来信催促,自己以往的狂妄自大,也是造成自己未来遭遇的推手之一吧……
越是回忆,胤礽心中对自己的批判也是越清晰,原来,父子两人之所以会到这个地步,两人之间都有错,还好,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已经发生的过去无法改变,未来的后路胤礽也不想放弃安排,想到与几个兄弟已经建立好的默契,胤礽闭了闭眼,将手中的信纸收起来放好归入原位。
皇位他要争,与康熙之间的父子之情,他也想尝试挽回。他之前确实放任手底下人做错了很多事,他知道康熙知道,只不过没有在意,反而维护了自己的地位,但是失望必定是有的,越积越多之下,就消磨了父子情分。
在偏殿歇下,胤礽知道,明天还要继续跟康熙提起相关事宜,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他只希望,能够完成这个目标。
为此,他也动用了人手在后宫部分宫妃中透露了这个消息,目前可能谁也不会在康熙面前提起,但是只要有消息流出去,多多少少的她们也会在康熙耳边说些话,操作得当甚至能助他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