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日王(589—647年),印度戒日朝国王(606—647年在位),戒日王朝的建立者,印度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为中国人所熟悉主要是玄奘西游的缘故,在印度历史上,他也是极具影响的帝王之一,是印度历史上的着名国王、剧作家兼诗人,最后一个统一了北印度的本地人国王。他的统治时期(606—647)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光辉的时代。
一、临危即位
公元7世纪末,笈多王朝在白匈奴人打击下瓦解之后,印度又恢复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在北印度,主要有四大强国:以德里附近为中心的坦尼沙王国(即戒日王朝),以曲女城附近为中心的穆克里王朝,恒河三角洲的高达王国(羯罗拏苏伐刺那)和昌巴尔河流域的摩腊婆国。在长期的合纵连横之后,逐渐形成了两大阵营:坦尼沙和穆里克为一方,高达和摩腊婆为另一方。
戒日王,本名尸罗逸多(HarshaSīlāditya),戒日王是其德称,意为“持戒的太阳神”。是坦尼沙国王波罗·瓦尔那(波罗帕羯罗伐弹那Prabhakara-Vardhana)的次子,王国的来历不明,传说王朝的缔造者名叫布湿波菩地,由于信奉湿婆神而起家。到了戒日王的父亲光增王时,逐渐吞并邻近的小国,开始强大起来,进入了诸雄争霸的行列。由于自称属笈多王朝的旁系后裔,因此也有人将戒日王朝视为笈多王朝的延续。戒日王之上有一兄一姐,兄长罗伽伐弹那原为王国的继承人,英勇善战,姐姐拉芝修黎嫁给了穆克里王朝国王格拉巴伐尔曼,以加强两国的联盟关系。
公元604年,年仅15岁、尚为王子的戒日王随兄长罗贾伐弹那率军征伐王国西部的白匈奴人残余势力,此时国内发生了大变局,父王波罗·瓦尔那突然病逝,母后以身殉葬。与此同时,夙敌高达和摩腊婆两国联合起来,大举发兵进攻坦尼沙的盟国穆里克,穆里克国王格拉巴伐尔曼兵败被杀,王后拉芝修黎(即戒日王之姐)被俘。两国军队还准备进攻坦尼沙。
值此危局,戒日王随兄罗贾伐弹那快速返回国内。其兄罗贾伐弹那立即继承王位,任命戒日王留守国内,自率万余骑兵进援曲女城,在取得节节胜利之时,却被高达国王设赏迦派人暗杀,群龙无首的坦尼沙军队由胜转败。
公元606年,戒日王在重臣婆尼为首的群臣拥立下继承了王位,随即以倾国之力进攻曲女城,为了战胜比他势力强大的设赏迦王,戒日王一方面与慑于设赏迦王的扩张势力的阿萨姆王国结盟,造成两面夹攻设赏迦的形势;另一方面,针对设赏迦王迫害佛教的行径,采取了敬礼佛教的政策,邀请摄铠王从小的好友、在当时拥有众多信徒的佛教大师日友入朝参政,使他获得莫克利王国的臣属及民众的好感,从而有助于他将设赏迦王驱逐出莫克利王国的领地。
在取得一系列胜利之时,戒日王得知其姐拉芝修黎Rajyashri已从高达国王设赏迦那里逃脱,便率部分人马离开战场寻找拉芝修黎,最后在文迪亚山林中找到其姐。
回到战场的戒日王更加英勇,在婆尼的辅助下大获全胜,赶跑了两敌国军队,恢复了穆里克国,由拉芝修黎担任名义上的女王,实际上由戒日王统治。经过六年战争,他不但收复了莫克利王国及后笈多王国的领地,而且征服了恒河流域其它一些小王国。他统一的国土已从奔那伐弹那国(在今孟加拉朗普尔Rangpur或帕布纳Pabna)延伸到比阿斯河。至此,戒日王在北印度的霸主地位基本确立。
公元612年,坦尼沙和穆里克两国正式合并,戒日王任国王,迁都曲女城,历史上将这一年作为戒日王朝的开端。
二、王朝征战
为了维系这个靠武力征服的帝国的统一,戒日王建设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分为象、马、步三个兵种。和以往的朝代相比,戒日王更重视象兵的建设。他初继位时只有象兵五千,到了公元612年,将象兵扩大了十二倍,其数目由五千一跃而为六万。这是因为象兵的来源及其使用更适合于印度古代多森林的地理环境。依靠这支庞大的军队,以此为基础,他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一统印度的战争。
公元620年左右征服信德地区,622年左右兼并孟加拉,630年使富饶的海岸王国伐拉毗臣服。东北印度的迦摩缕波王国和西印度的伐腊比王国先后承认了戒日王朝的宗主权,而夙敌高达王国则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后在637年设赏迦死后,戒日王控制了这个地区。
公元633年,戒日王聚集了全部兵力,打算征服南方之雄的遮娄其王朝(其都城瓦塔皮Vatapi,约在今巴达米Badami,卡纳塔克邦)。英勇善战的摩诃剌陀人(马拉塔人)奋起反击,使他未能取胜。这是戒日王的征服史上一次败仗。这一仗将其势力范围的南部疆界限定在纳巴达河讷尔默达河。戒日王没有因此而放弃战争,又将征伐的矛头指向奥里萨地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公元637—638年,征服乌荼国(在默哈讷迪河MahanadiRiver下游的区域,都城在邦首府布巴内什瓦尔Bhubaneswar市区一带)。公元642年左右,将繁荣的海港王国恭御陀(甘贾姆Ganjam)划入其帝国的版图。这是戒日王进行的最后一次战争。
至此,戒日王达到了其统治的极盛时期。他已经拥有恒河流域的全部,他的势力范围东达布拉玛普特拉河,西临印度河,北到雪山,南至纳巴达河。达到除古吉拉特和西旁遮普之外的整个北印度地区,统治人口据称达到2150万人,成为继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之后又一个基本统一北印度的政权。
尽管如此,戒日王并没有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他的庞大的帝国只是个依靠武力结成的松散联盟。萨他泥湿伐罗、卡瑙季(曲女城)、摩揭陀、羯朱嗢只罗国(梵名Kajūghira,巴利名Kajavgalā)在其直接控制之下。其余三十余个王国各有其君主、军队,各有其官僚制度及法律制度。它们只是屈从于戒日王的威力,承认他的霸主地位,向他称臣纳贡。
三、王朝统治和成就
戒日王是个勤勉的国王。玄奘记载道,他“每以一日分作三时,一时理务治政,二时营福修善,孜孜不倦,竭日不足矣。”他以卡瑙季为都,但经常在其境内游动,收纳番臣的贡物,颁布教令,并树碑立坊,宣扬战绩。
戒日王文武双全,不但会领兵打仗,而且擅长赋诗作剧,留传下来的戒日王的剧本有三部:《钟情记》、《璎珞记》和《龙喜记》。
《钟情记》取材于印度民间传说故事集。剧本分四幕,主要情节如下:国王与王后身边的美貌侍女一见钟情,引起王后的嫉妒,侍女受到王后虐待。后来真相大白,侍女不但是一位吉祥的公主,谁娶了她就可以成为大地的统治者,而且是王后的亲侄女。最后国王与公主结亲,王后与大家皆大欢喜。
在《璎珞记》中,戒日王视愿“众神联合,与世共存,造福人类”,表达了他希望众王国联合的愿望,体现了戒日王对统一的追求。
《龙喜记》是五幕戏,取材于印度故事集《故事广纪》中的云乘故事和现已失传的佛典《持明本生活》。剧中主人公也是国王,戒日王在这部剧中赞美了自我牺牲的崇高品德。前三幕描写持明本云乘太子与悉陀国公主相爱结婚。后两幕描写云乘太子生怜悯之心,为解救他人的性命,牺牲了刚刚得到的爱情,以自己的肉身喂食大鹏鸟,后被高利女神救活。是一部佛教和印度教教义相混合的戏剧,在剧本开场的祈请诗中,戒日王将佛尊为首要的神,这在印度古代梵文戏剧中是极少见的。他把佛列入印度教诸神的行列,不仅表现出希望宗教团结的愿望,而且反映出他的时代印度教与佛教的融合倾向。此剧在中国有藏语译本和汉语译本。
戒日王朝时代是印度封建制度最后确立的时期。国王为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不仅直接占有大部分土地,还赐封给寺院、官吏、王公贵族以采邑。封建赐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割免国家赋税的教田或“福田”,是封建帝王永久赐赠给高级婆罗门、佛教高僧、印度教神庙、佛教寺院的封邑土地。另一类是封赐给世俗高级官僚贵族,作为俸禄或服务报酬的职由或禄田份地。被封赐的村社变成新兴封建领主的私有领地,原来由国家直接管辖和控制的自由农成已经沦为向封建领主交租纳税、受其管辖的封建依附农民。封建采邑制行以确立。
国有土地的大量分封和再分封造成王权削弱,促使封建领主脱离中央权力的控制。戒日王朝建立一套“刑政甚肃”的等级制官僚机构。中央政府由大臣会议辅佐戒日王进行统治。戒日虽以“文治、仁政”闻名于世,但刑法比笈多王朝严酷。
他重视利用宗教进行封建统治,倾向于大乘佛教,并支持中国唐朝玄奘在印度的活动。在位40余年中,在钵罗耶迦举行过6次五年一度的佛教“无遮大会”。采取佛教与印度教兼容并包的宗教政策。封建制度的确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各地出现“稼穑殷盛”的景象。沿海港口和与对外贸易有密切联系的城市工商业仍继续保持繁荣,但恒河流域许多古城的工商业和货币经济更加萧条。
戒日王本人信仰婆罗门教湿婆神,但容许其境内各种宗教派别自由发展,并且特别尊重在当时还拥有大批信徒的佛教。这也许是受他的姐姐拉芝修黎这位虔诚的佛教徒的影响,但实际上印度教和佛教之间有诸多相通之处,而且在伊斯兰教进入印度之前,印度基本上保持宗教宽容的氛围,很少出现君主因为信仰一种宗教而去压迫另一种宗教的情况。他后期效仿阿育王,接受了佛教的信仰,更加采取了扶植佛教的政策。他封赏僧人土地、村庄,布施寺院,“圣迹之所并建伽蓝”,于恒河两岸建立数千座佛塔。着名的那烂陀寺在他的扶植下得到极大的发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另外,他创作的《八大灵塔梵赞》和《野朝赞》表现出强烈的佛教情趣。由于戒日王对佛教的支持,佛教徒把他看作与阿育王、迦腻色迦齐名的护法明王。
四、与中国的交流
公元631年,一位满面风尘的高僧来到了印度,他游历印度各邦国,宣讲大乘佛教的教义,名声鹊起,引起了戒日王的注意,他就是来自东土大唐的玄奘。
戒日王特意在642年于首都曲女城为玄奘举行了无遮大会,20多个王公和5000多名大小乘佛教、婆罗门教高级学者参加了大会,由玄奘宣讲大乘佛教教义,与会者没人能驳倒他,因而获得了“大乘天”的尊号。会后,戒日王请玄奘骑象巡游天下,宣讲说法,一时间在印度掀起了“中国热”,实际上也借此以统一佛教教义,排除纷争。玄奘还受邀参加了公元643年第六次佛教无遮大会,并从印度带回了大量佛教经典,回国后还撰写了《大唐西域记》介绍了印度的文化。
玄奘不是中国第一个赴印求经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但像他这样得到戒日王如此热烈的礼遇却是绝无仅有的,两人共同为中印文化交流写下了浓重的一笔。玄奘访印促进了中印两国人民的了解。
从公元641年开始,戒日王朝多次遣外交使臣通聘唐朝,唐太宗也四次派王玄策等率外交使团访印。
五、后世影响
在他统治的40余年间,北印度相对稳定繁荣。死后,帝国开始分裂,出现了王朝林立的局面。
戒日王是特定的历史环境造就的英雄。他的帝国仅仅延续了四十多年,但在这短暂的时期中,他使北印度统一,他大兴文化事业,产生出以波纳为代表的一代文豪,他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使那烂陀寺名扬四海。应该说,戒日王是个有作为的君主,他的统治时期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光辉的时代。
喜欢这就是印度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这就是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