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王思政收回印绶,对弥屈点点头道,
“免礼!你现在可以说了吧。”
弥屈行礼应诺,他对蔺小欢道,
“还烦借短刃一用。”
蔺小欢拔出随身的一把短刀迪给了他。弥屈取过榻前自己右脚的靴子,用刀割开靴底,取出藏在里面夹层中的一只蜡封的小纸包。弥屈将这个小纸包交给王思政道,
“这便是我家主公费尽心力方从东虏权贵处得来的敌军出兵的讯息。”
王思政打开蜡纸包,从中抽出一张纸来。他手腕轻抖,将纸展开,却见上面赫然是,“九月”两个大字。字体娟秀,倒像是女子所书。王思政不仅一时眉头紧锁。
自从得到朝廷密迅,高欢很可能将针对玉壁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王思政自是不敢掉以轻心。作为西魏在河东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玉壁城的兴建的倡议者,王思政比任何人都更加明白玉壁的重要性。他当下一边加紧修缮加固玉壁的城防,一边密切关注对面相持的东魏军的动向。
最近这几天王思政突然得到消息,不知什么缘故已经连续数日没有人通过太平关从东魏那边过来,而这边过去的人也没有一个人返回。他立刻意识到这里面情况不寻常,当下多派侦骑斥候前去探查。
昨日手下督将蔺小欢回来,带回这个身受重伤,已经昏迷不醒的人。根据此人昏迷之前所述,此人却是兰州刺史李辰的手下。王思政因河阴之战时被李辰所救,因此和他相交亲近。前些日子,王思政还曾收到过李辰千里迢迢送来的一封密信。信的内容和朝廷来的通报大致相同,都是说东魏军可能会对玉壁发动大举进攻。但是李辰的来信还提到,他已经派人潜入晋阳,一旦有重要讯息传回,希望王思政早做准备,并对来人给予关照。
王思政当即传来医士下令对这个人尽力救治。好在此人身强体壮,箭入的也不甚深,总算是保住了性命。由于此人不仅很可能负有特殊使命,更是近日从敌军地界里逃出的唯一一个人,因此王思政得知他醒来的消息,便立即过来讯问。
王思政望着纸上“九月”二字,心中雪亮。这必定就是敌军发起进攻的时期了。他抬头问弥屈道,
“东虏境内军情如何?”
弥屈将自己这一路所见和在太平关的遭遇向王思政详细叙述了一遍。王思政神色肃然,听得十分仔细。待弥屈说完,王思政手捻长髯,陷入了沉思。弥屈和蔺小欢二人皆是屏声静气,不敢弄出丝毫响动,唯恐惊扰于他。
王思政表面平静如常,可心中却已是掀起了惊涛骇浪。从弥屈送来的情报和沿途所见综合判断,可以确定东魏方面这次将动员至少二十万兵力在九月对玉壁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敌军如此规模的攻势,是小小的玉壁,甚至整个西魏东道行台所无法单独面对的。只有西魏朝廷出动六军主力,倾举国之力来援,方能挽救危局。而如果这样,则又将是一场有可能决定国运的战略决战。
王思政沉思半响,方对弥屈道,
“你深入敌境,舍生忘死,传回如此关要军情。忠义之心,可昭日月。本官必禀明朝廷,为你表功!”
弥屈再拜道,
“但为国效命,职下百死不辞!”
“赤胆忠心,诚为壮矣!我陇右英豪,何其多哉!”
王思政不住点头夸赞道。只见他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弥屈道,
“不知壮士还能驰否?”
弥屈当即道,
“些许皮肉之伤,又何足道。大人但有所使,职下莫不从命!”
“好!”
王思政连连称好,他转头对蔺小欢下令道,
“我这便修书,你即刻调一队轻骑候命,然后持书信与这位弥屈壮士一同昼夜赶往长安,报于大丞相知晓。请朝廷速以为备,早发援兵!”
“遵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