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不应有恨翻译 > 第一百三十九章 守九边运筹帷幄(第1页)

第一百三十九章 守九边运筹帷幄(第1页)

几人就衣带诏该给谁,帮朱慈烺好生筹划了一番,也不管人家小太子领不领情。

又查漏补缺了几个问题。比如这个送消息的势力到底可不可信,暴没暴露;如今的蓟辽总督张福臻,要不要给他也来一套袁崇焕的故事;以及最关键的,宁完我此去,到底有多大的便宜行事权利。

既然崇祯随时有驾崩或者回京的可能,黄台吉便也不耽搁,安排了几个外形不那么粗犷的巴图鲁随行,就命宁完我动身了。

反正如果有什么新的消息变化,宁完我到了明京说不定还能早知道一些。

苏州的崇祯自然还不知道满清已经有所行动了,尽管他们得到的消息相当不靠谱,但谁知道他们接着查是否能查到什么,歪打的应对,又是否能够正着?

崇祯在花雪走后,就让陈洪谧给王心一等几个或罢官在家,或自己归隐的士子递了帖子,请他们去府衙一叙。都是崇祯和陈洪谧讨论过的,因党争或直谏而非贪贿罢官的。

这其中还有个插曲。

崇祯离京之前,杨嗣昌知道花雪对明年灾情的预测后,曾说过明年一旦受灾,建虏必然入寇。崇祯离京之后还总想着向异人请教御虏之策。结果见到花雪年纪之后,花雪也没在他面前自吹武略,自然不会还有这种想法,便想寻找那些解甲归田的宿将,多一个人出主意也是好的。

罢官在家的宿将,名气最大的当然是孙承宗,不过孙承宗是河北人,回京之后招也来得及。

其次是前兵部尚书王在晋。王在晋与孙承宗等人相比,用兵极其保守。场面和效果上看,是不如孙承宗的,更比不上最擅长画大饼的袁崇焕,所以一直不被崇祯信任。从另一个角度讲,因为王在晋用兵保守,所以兵马粮草武器装备的消耗也远远少于其他几人。正是这一点,在这个时候最让崇祯喜欢。明年以后天灾全面降临,大明明显是钱不够用,这个时候当然是最省钱的办法才是最好的。

王在晋在崇祯二年就被罢官回家了。若非当年他跟孙承宗关于防线的辩论让崇祯印象深刻,崇祯都未必还能想起这个人。

当年王在晋设置的防线是直接收缩到山海关,重修山海关一线,坚壁清野。而袁崇焕极力主张在宁远再修一道防线。孙承宗觉得王在晋太过保守,是支持袁崇焕的。袁崇焕在前线,鞭长莫及,朝堂上孙承宗和王在晋两人就防线的问题激烈争吵。最后是因为二比一的原因,再加上崇祯对打出关外,收复失地还抱有幻想,这才开始修筑宁远防线。

虽然宁远防线如今还在大明手中,但是每年在上面的投入都让崇祯心疼。毕竟崇祯登基以来天灾频发,大明的赋税捉襟见肘。

每每思及当时的选择,崇祯都后悔没有选择王在晋的策略。山海关以外至宁远的领土,每寸土地都相当于大明重金买下来的。与其把钱投入到这片鸡肋的防线上,还不如多赈济几个灾民,或许国内的乱民能少几个呢?

崇祯对王在晋的印象,基本也就在他的战略省钱上了。使劲儿回忆也只是依稀记得,王在晋不是苏州人,就是河南人。如果是苏州人,崇祯是打算亲自去请他出山的,毕竟这么能省钱的将领真的不多。问过陈洪谧,陈洪谧确定王在晋不是苏州人,这事才作罢。

崇祯自己找不着王在晋,就下令锦衣卫去请他出山。一同延请的,还有历任蓟辽总督:罢官归家的河南人曹文衡,消籍回乡的云南人傅宗龙,以及去年兵败,被追责戍边,还在囹圄之中的丁魁楚。如今是用人之际,哪还在乎这些人过去如何?只能说哪怕是败军之将的丁魁楚,也只能指望他知耻而后勇,以及集思广益了。

为了保密,陈洪谧招人之前也没有提前跟他们通过消息,去归园田居的时候崇祯都是以宗室子弟之名游玩,又以避嫌的名义没有当面拜访王心一,防止被认出来。

不管是罢官还是归隐,只要你还在苏州住,府尊相招,你敢不来?被递帖子的几个人自然老老实实来了府衙。

崇祯没有直接出面,而是让陈洪谧向几人表达了朝廷重新征辟之意,精确到每个人,崇祯都有相应的安排。崇祯这几日在苏州也不是什么都没干。

陈洪谧跟他们说话时,崇祯则在内室听他们怎么回复。

当着知府的面骂朝廷,都不是傻的,谁也不会这么干。一个个又皆是心向朝廷,有心出仕。得闻起复,即便不能官复原职,也是各个欢欣,连声谢恩:“圣上英明!”

崇祯自然心下大慰,大明的士大夫,心中果然还是有大明的。走出内室,与众人相见。

那些官职小的,又哪里认识崇祯?

就连王心一,当年官至刑部左侍郎,在即将接任刑部尚书的时候,因为进谏太直,被崇祯给罢官,也是崇祯四年的事情,距今有六年了。

崇祯今年二十七,这六年既是成长,又是沧桑,变化巨大。王心一只觉得眼熟,却又不敢认。直到见到一旁的王承恩,这是崇祯贴身的太监,又不在成长期,没有多大变化,王心一哪还不明白当面是谁?

当即激动的躬身行礼,却总算还有理智,没有当众喊出万岁。

陈洪谧只介绍这是宗室子弟,来苏州请各位出山的钦差,明日便与诸位一同启程回京。诸位有亲眷要带到京城,留书信一封安排,让他们随后赴京便是,今夜确是要在府衙留宿了。

心思稍迟钝的,只道是朝廷招他们是机密,所以不能泄露。心思灵巧些的,会起疑:哪里有让宗室子弟传旨的道理?就算为了给面子,派个官位高点的翰林或者内官不也一样?只有心思格外细腻的,才会从王心一的反应,判断出这位宗室子弟的身份,却也只是难以置信,不敢宣之于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