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64年的一天,在开封城外的罔山里,有人举报发现了古墓。当时我爷爷是其中一个带队的人,考古队的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时,当地因为大雨和山洪,使得罔山一片泥泞,众人顶着雨,由村民带着到了地头。
原来却是一座古墓,因为山洪塌方被震裂开来,雨水冲出了不少土鸡瓦狗一类的东西,但那时候开封是个大城,那边的人也比较有文物意识,考古队赶到时,冲出的东西早被人顺手捡空了,一行人什么也没捞着。
当时考古队的人手并不多,还没有现在这么大的规模,一行人主要由学生构成,剩下的便是以我爷爷陈思远为首的一帮老干部。那时候我爷爷也不老,才三十来岁,正值壮年。林教授回忆着,他是大学毕业,那时候的大学生比金子都贵,当时和他一起的大学生,爷爷一共带了四名,现在其中两位已经先后病逝和出了意外,他和另一位学生都在考古院工作,那个学生现在常驻在西藏。
当时,林教授是打心眼里看不起爷爷,一个没什么文化的盗墓贼,不就因为招安吗,现在居然还顶了个教授头衔,来带自己这些大学生,实在是没道理。他们当时的几个学生虽然表面上管爷爷叫老师,但打心眼里是看不起的。
直到那一天,在瓢泼大雨中,在所有考古队员灰心丧气时,爷爷陈思远,穿着白背心,冒雨攀上了罔山的高出,站在岭上俯览罔山山脉沟壑,须臾对众人说:“这下面还有个明朝的大墓,至少是王侯级别的,三天后我们再来。”那自信的神情和不畏风雨的身影,一直深深留在了林教授脑海里。
他当时就受到了震动,但还是不相信爷爷的话。一个人,站在高处一望,就能看见哪儿有墓,还能判断出哪个朝代?这也太扯了吧?即便他们那帮学生心里不服气,毕竟也只是学生,队伍是爷爷在带,当然一切都听爷爷的。
几人晚上在开封夜宿,背地里自然没少说爷爷坏话,纷纷等着三天后,准备看爷爷的笑话。
随后的第一天,雨停,阳光普照。随后的两天,也都是烈日。
三日后,再到罔山时,阳光已经蒸发了水分,之前凶猛的泥石流,也变成了硬土块儿。
爷爷陈思远不是个多话的人,做事情沉默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对待学生的要求也不严格,爱学的他用心教,不学的拉倒,平日里不怎么摆老师的架子。众人跟着爷爷一路走,爷爷只用了三样工具,一是眼睛二是铁钎三是鼻子,便断出了整个古墓的结构和年代,众人顺着往下挖,果然和爷爷预测的分毫不差,当时所有人就哗然了。
和爷爷早有合作的老一辈,纷纷拍着他的肩膀,说:“行啊老陈,又立大功了。”他们似乎早就知道爷爷的本事。而其余的一帮学生,面面相觑之后,心里由衷的折服了。林教授说到此处,感慨道:“发之于民,传之于民,真正的高手在民间啊。”
爷爷当时之所以能一眼看出墓葬,用的便是杨方观风望水的本事,不同的风水,埋葬的人也不一样,再根据朝代不同加以推测,自然而然能看穿形势。这门学问,讲究的就是诸般结合,少一样都不行。
那次考古时,出了个小变故,那是一个王爷墓,升棺时,从棺材底板下面,忽然窜出一个黑漆漆的事物,像是山猫一类的东西。
当时林教授离的比较近,躲闪不及,眼看就要被那东西扑到脸上,谁知那玩意跳跃到一半时,竟然从空中栽了下来,再一看,后脖子上插了一柄飞刀。
爷爷是飞刀白老四的徒弟,会耍飞刀,再正常不过了。
这一手露出来之后,再场的人心服口服。
而且不止如此,林教授还见过陈词,也就是我那没见过面,死的很早的老爹。
那时候爷爷在北京工作,一家人也都在北京,林教授那时候刚满二十,陈词那时还是个十五岁的少年人,身量挺拔,跟个大人似的,爷爷经常会带着陈词跟考古队一起跑。
陈词性格非常高傲,可以说是目空一切,心智早熟,为人冷漠,久而久之,学生们都不喜欢他,但碍着是爷爷的儿子,所以对他还算客气。
但高傲归高傲,陈词这人胆大心细身手矫健,最重要的是他得了爷爷的真传,观风断水望闻问切还有那一手飞刀绝活,都十分厉害。林教授当时还年轻,心存嫉妒,想着这才十五岁,就这么厉害,这人以后的成就,肯定会高于自己,但同时心中又忍不住佩服。
直到爷爷突然辞职,一家人便彻底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