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量子力学的大门,也在这一刻,悄然开启。
最先踏出第一步的,是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他率先提出了一个描述量子态的方程,也就是后来在量子力学领域大名鼎鼎的薛定谔方程。
但问题在于,薛定谔的理论,和上帝不会掷骰子的爱因斯坦在基础观念上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因此,在薛定谔的方程中,对于时空的忽视,最终导致量子力学和现代物理学走上了分道扬镳的道路。
于是,第二位重要人物应运而生,这便是另外一位在量子物理学界声名显赫的人物,狄拉克。
和薛定谔不同的是,狄拉克想把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联系起来。
经过漫长的推演,几度崩溃之后,终于计算出了薛定谔方程的洛伦兹协变式,从而得出了被誉为量子力学中最美的方程式——狄拉克方程。
通过狄拉克方程,人类打开了观察和计算量子的大门。
电子的自旋、磁极,后续人们陆续发现的中微子、上下夸克这些基本粒子的属性,都可以通过狄拉克方程去计算。
但可惜的是,在一通鼓捣之后,人类还是未能解开关于质量的谜题。
因为通过狄拉克方程,人们虽然可以精确地得知粒子的基本属性,但方程中所描述的粒子运动状态,都是通过力来维持。
所以,想要弄清楚质量之谜,除了描述基本粒子之外,除了狄拉克方程,还需要另外一个方程,用来描述基本力。
于是,近二十年之后,第三位关键人物出现了。
1953年,三十一岁的杨振宁和米尔斯,抱着统一场的宏大愿景,对四大基本力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推演。
最终,杨-米尔斯方程横空出世。
应运而生的规范场理论,由此成为了人类最接近统一场的理论,他可以通过一个方程,描述出电磁力、弱核力、强核力三大基本力。
但同样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却带来了一个更加恐怖的问题——
在这个理论的框架下,所有粒子是没有质量的。
也是在这一刻,人类关于引力和质量的研究,彻底进入了一个没有任何光线的死胡同。
粒子没有质量?
这个大胆且倾覆的观念,顿时让这个本该轰动物理学界的理论沉寂了下去。
所有人都毫不犹豫的认为这是胡扯。
如果粒子没有质量,那粒子组成的万事万物就都没有质量,山没有质量、水没有质量,石头没有质量,人没有质量,宇宙没有质量……
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但杨振宁和米尔斯反复检验了多次,无数次的重新推演,都证明了计算的准确无误。
也都指向那个问题——粒子的确没有质量。
思路没有问题,推演没有问题,代入没有问题,计算没有问题……
一切都没有问题,可答案却如此离奇。
这让两人一度颓废。
……
直到又过去了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