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女神并不想实现愿望 > 第九十四章 大明朝四下有钱(第1页)

第九十四章 大明朝四下有钱(第1页)

众人在徐家少年的引导下一路游赏,赞叹连连,连几个锦衣卫也罕见的不那么严肃,心中的肃杀被园林的景致冲淡不少。

“诸位请看,”徐家少年指着园中一块奇石道,“此石名瑞云峰,本是著名的‘花石纲’,妍巧甲于江南。”

“怎么知道的?”崇祯随口问道,跟着又向陈洪谧问道,“除了宋徽宗以外,还有其他的帝王也有这‘花石纲’之举吗?”

那少年引着崇祯去看:“公子请看此处,有‘臣朱勔进’字样。”

朱勔是宋徽宗的宠臣,为了满足徽宗对于奇花异石的疯狂爱好,朱勔在苏州设立了应奉局,花费大量公家财物,搜求花石,用船从淮河、汴河运到京城。

陈洪谧在一旁回道:“何必非要花石纲?‘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岭南之地距离长安何其远?小小荔枝也同样能劳民伤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说到底还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宋徽宗虽然昏聩,但劳民伤财又岂是他本意?或许他还想着宫里出钱采买,可以还利于民,增加江南百姓收入。可无论宋徽宗抱着什么样的目的,说到底还是得派人执行,作为执行者的朱勔贪索无度,再好的政策层层盘剥,到了落实的时候也只能是苛政。”

崇祯看了陈洪谧一眼,这显然是话里有话,什么时候都不忘劝谏,也是自己嘴贱,问他这个做什么?

又问那少年:“花石纲不应该被运到汴梁去了吗?难不成宋庭南渡,还把这花石纲也带着?”

少年好像就知道他会这么问,语带得意的炫耀道:“这个我还真知道,当年朱勔要进献这瑞云峰时,正值靖康之乱,于是未能成行,便将这瑞云峰给沉了湖,直到本朝才被人从湖中捞了出来。”

“靖康吗?”崇祯又听到这个词,想起花雪对自己君王死社稷的判断,不由有些出神。

一旁陈洪谧考据道:“朱勔在宣和七年,金兵南下之后,便被罢黜,所以你刚刚说的其实不对,瑞云峰没能被运走应该是应为宣和七年的金兵南下。至于靖康之乱时,朱勔已经被宋钦宗罢官,并将其流放,后又下诏中途处死,籍没其家。当时消息传来苏州,积怨已久的百姓们冲入其家,将其搜刮民脂民膏营建的同乐园抢砸一空。”

说着指了指东南方,接着道:“如今那同乐园的遗址叫做泌园,在此园东南,不过几乎看不到同乐园旧观。”

“同乐园?”崇祯念叨两声,“与民同乐吗?名为与民同乐,却被百姓恨之入骨,何其讽刺!”

那少年只是之前好奇时问过长辈,所知不过人云亦云,他也知道陈洪谧是知府大人,所言定是有根据,赶紧施礼表示受教。

崇祯又想起一个问题:“这瑞云峰既然被沉入湖中,又是怎么被捞上来的?我大明历代先皇,应该没有如此奢靡的吧?”

那少年吓了一跳,心道这不愧是宗室子弟,张嘴就是历代先皇怎么怎么样,这哪里敢随便评价啊?

陈洪谧对此倒是知之甚详,解释道:“当然没有!这瑞云峰不是官府打捞的。”

“不是官府?”崇祯脸色凝重,“这巨石沉重若此,从湖中打捞消耗的人力恐怕不是个小数目吧?居然不是官府所为?”

陈洪谧扫视周围,见到附近一处亭台,道:“公子,此事说来话长,你我不妨到那亭中坐谈?”

崇祯点点头,冲那徐家少年道:“劳烦小兄弟引路多时,想小兄弟也累了,不如也找个地方休息一会儿,之后我们再麻烦小兄弟继续引路。”

那少年也是有眼色的,知道知府和这宗室子弟是有事情要说,便连声称是,指着另一处亭台道:“那公子您稍歇,我就在那里暂歇,这附近林密,隔音效果很好,公子需要时,不妨派令仆去找我。”

崇祯和陈洪谧到亭中安坐,陈洪谧解释道:“打捞瑞云峰的,叫陈霁,弘治九年进士,授编修。正德九年升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充经筵讲官,终国子监祭酒。正德十三年被劾罢官,嘉靖十八年卒。其家住于吴县横泾之上堡,治第宏壮按经藏数凡五千四百八十间。”

“呵呵。”崇祯笑得很冷,紫荆城都不到一万间房子,你一个民居,五千四百多间是想干什么?

陈洪谧接着道:“当年为了打捞瑞云峰,以泥筑四面成堤,用水车车水令干,凡用千有余工。其后运送,为使地滑以省人力,捣葱叶覆地,凡用葱万余斤,数日内市面上买不到葱。”

“征发千人徭役,谁给他的权力?”

“并非征发徭役,以利驱之而已。百姓出力有所得,又未造成民乱,只要提前报备,地方官员也不会去阻止,至多派出衙役维持治安,同时监视。”

“随意聚集千人,若要作乱,如之奈何?”

“臣倒是不担心这些人作乱,百姓思安,而且未经训练的临时聚集的百姓,无法万众一心,除非特殊情况,否则难有作为。”

崇祯点点头,这判断倒也对,临时聚集的民夫和军队的战斗力差距显著,自己确实是因为近些年民间动乱频发而敏感了。

复又疑惑:“那卿言此事何意?”

“我大明优待士大夫,但凡中举,其人其家免税,臣个人也是受益者之一。但几百年下来,导致部分乡绅,坐拥良田万亩,金银如山。却于朝廷不交半分赋税,于百姓不得一点实惠。若是平常年景,还则罢了,如今连年天灾之下,朝廷已经拿不出足够赈灾的粮食了,也是时候让这些乡绅,出钱出力了。”

崇祯想起大明历代的改革,但凡牵扯税制,必被百般阻挠,再好的税制改革,都因为实施的问题成了苛政,不用几年就得失败。问题还不都是出在执行上吗?这才想起刚刚陈洪谧对于花石纲的感慨,明白他今天引自己来果然是为了说这件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