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绪二十七年的最后两个月,翁同龢变得很忙,非常忙。作为总理衙门副大臣,他现在负责和英国人即将展开的谈判工作。
1901年,随着清政府在海上和陆地上对俄的节节胜利,让英国人认识到了中国在国际环境中对自己的价值。于是,在清政府的要求下,英国政府同意就双边关系中的一系列问题和中国展开谈判。
翁同龢感觉到,皇上之所以将这样一个差事交给他,就是想看看自己在洋务事情的处理上是不是真的进步了。如果这件事处理得好,那么他很有可能再进军机处,如果处理不好,那么自己的官宦生涯也就就此画上句号,该告老还乡了。
所以,他极为重视这件差事。
还有一个原因让他不得不对这件事打起十二万分精神。那就是这一次的谈判,不同以往任何一次。
以往和英国人的谈判多是割地、赔款、开放口岸等丧权辱国的协议,作为清流领袖,翁同龢不管懂不懂洋务外交,都可以胜任。原因无他,最多就是一个‘不签’而已。这不但不会影响他的‘清誉’,反而会因为‘锃锃铁骨’而为自己加分,就连皇上也不能多说什么。
皇上总不能说:哦,你没把我的国家给卖了,所以我要惩罚你。
但这一次是要跟英国人‘往回要主权’的谈判,你要是没有谈判的能力,英国人给你来一个‘我就不还,你能把我咋样’,你还敢来一个拒签么?真那样,别说皇上饶不了你,就连天下悠悠众口,也得拿吐沫星子淹死你,而且死了也是一个笑柄。
所以翁同龢为了能办好这次的谈判,可谓是煞费苦心,下足了功夫。
“大人,这是自显宗皇帝以来,所有我们和英国人签订的条约,其中所有涉及国家利益的条款我都分门别类的整理出来了,请大人过目。”唐绍仪一边说着,一边将手中的一份卷宗交给了翁同龢。
翁同龢接过来,道声辛苦了,便埋头看了起来。
唐绍仪整理的文件非常齐全,包括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1843年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及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及《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1860年的《中英续约》,共四大条约。其中涉及的各项条款也都被唐绍仪分为:割地,赔款,口岸,关税,传教,领事裁判权和租界几大类,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翁同龢一边看着,一边心里想,这一次听了皇上的建议,选了一些年轻且学过西学的官员协助,的确是当了大用,比如眼前的这位唐绍仪,将来磨练几年,未必不能官封一品。另外几个像陆征祥、胡惟德、孙宝琦等,也都是一时之选。
大概看了一遍,翁同龢掩上卷宗,微笑道:“少川,依你看,这一次的谈判,我们有多少胜算?”
唐绍仪连忙道:“学生以为,当有七成胜算。”
翁同龢道:“哦?为何是七成?”
唐绍仪道:“学生以为,当今世界,不止我大清需要英国人,英国人也同样需要我大清。所谓要想马儿跑,就要给吃草。英国人自然也懂得这个道理。去年时,为了换取德国人在荷兰问题上的支持,以及对法、俄施压,英国人甚至送出了两个岛。所以这一次,学生认为英国人一定也能送一松口。不过成败的关键,要看我们要求多少。”
翁同龢赞同的点点头:“你说的没错,要想别人拿出已经得到的东西,可不是那么容易。怎么要,要多少,什么时候要,都是关键。依你看,这一次的条件,咱们从那个项目入手比较好呢?”
一边说着,翁同龢一边拍了拍手中的卷宗。
唐绍仪道:“回大人,学生以为,从领事裁判权和口岸两个问题去谈,比较适宜。”
翁同龢一扬眉:“为何这么说?”
唐绍仪道:“第一,赔款一项,既然已经给了人家,而且人家已经花了,这是断然要不回来的,谈也没用;第二,割地、租界两项,牵扯太广,涉及问题太多,难以在短时间内确定,因此此次谈判,不谈也罢‘第三,洋人来我中华,或到亚洲、或到美洲,所图无外乎利益,利益者,财而,因此这关税一项,如果贸然深入洽谈,恐适得其反;至于传教,此事现在已经不算问题,不谈也罢。只有领事裁判权和口岸两项,即牵扯国体,又能触类旁通,而且有德国之前车之辙,反而好谈。”
唐绍仪一边说,翁同龢一边点头。待唐绍仪说完,翁同龢又问:“领事裁判权一事,简单明了,唯口岸一项,虽是一项,但涉及通商、游历、税务甚至租界等方面,要如何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