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泰缓缓落座,面庞上依旧残留着几分不易察觉的苍白,仿佛归来途中的多次调息,也未能完全抚平他体内那股翻腾不息、紊乱无章的气机。他的目光,在静谧中凝聚,穿越了空间,定格在了对座的那位男子身上。
那男子,正是虎丘军中声名显赫的第二号人物——葛亦,亦是帝院派中毋庸置疑的领袖。
葛亦的容貌,给人以岁月未曾在其脸上留下过多痕迹的错觉,三十岁左右的年纪,面容俊朗,眉宇间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刚正之气,让人初见之下,便不由自主地心生敬意,仿佛他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正义与光明。
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毕铭与杨凝风在私下里谈及此人时,语气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与深刻的洞察。他们评价葛亦,实则是位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外表虽刚正不阿,实则心胸狭隘,行事往往出于极度自私的考量,将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之上。
这样的评价,如同锋利的刀刃,悄无声息地割裂了葛亦在公众面前树立的崇高形象。
"显然,秦大长老的预判也有失误之时,"葛亦沉吟良久,终是缓缓开口,语气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绝,"已经能确定此子无法为我等所用,为避免日后成为隐患,唯有除之而后快。"
莫泰闻言,面色骤变,眼中闪过一抹凝重,追问道:"那么,具体该如何行事?"
葛亦并未直接回应,而是悠然举起酒杯,一饮而尽,随后轻轻放下酒杯,起身离去,留下莫泰一人坐在原地,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随后的日子里,表面风平浪静。
杨凝风的名字,如同春风般迅速在军中传开,他仅凭一己之力击败莫泰的壮举,成为了众人津津乐道的佳话。这份平静,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日常的军营生活依旧井然有序,训练不息。
杨凝风,身为新晋的百夫长,不仅肩负着指挥的重任,更将那份独特的吸纳之法无私地传授给了麾下的军士们。
此法一经实践,军营中顿时掀起了一股不同寻常的变革。
军士们在训练中惊喜地发现,往日里沉重的负担似乎减轻了许多,每个人的体力与力量都在日复一日中悄然增长,变化之显着,令人叹为观止。这份意外的收获,不仅激发了军士们的训练热情,也让整个军营弥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希望。
此外,他们还惊异地发现,原本军营中普遍传授的军用刀法,在杨凝风的精妙点拨之下,竟似脱胎换骨,威力倍增,即便是最基础的刀法,也蕴含了不凡的韵味与力量。这些细微的改动,如同点睛之笔,让军士们的武技瞬间升华,变得既精妙又威力无穷。
众人未曾料到,无论是杨凝风传授的吸纳法,还是他亲自指点的军用刀法,对于他们来说,其实已经属于武学中的上乘绝学。只要军士们勤勉不辍,持之以恒地修炼,假以时日,人人皆可成为武道高手。
私下里,杨凝风更是倾注心血,不仅对楼上和楼下悉心指导,连顾泉均乃至严正等将领也受益匪浅,得到了他的个别辅导。
刘勇更是抓住每一个机会,虚心向杨凝风求教。杨凝风也总是乐于分享,耐心解答。
转眼间,三个月的时光匆匆流逝。凝风百人营的每一位成员都感受到了自己脱胎换骨的变化,他们精神饱满,斗志昂扬,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头。他们渴望在实战中一展身手,检验这三个月来跟随杨凝风刻苦训练的成果。
凝风百人营的显着变化,自然也引起了其他营的注意。有人持怀疑态度,认为这只是杨凝风用言语激励军士们产生的错觉;但也有人敏锐地察觉到,这种高昂的士气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凝风百人营的战斗力,因为士气在军队作战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更有细心者,通过仔细观察,确认了凝风百人营的军士确实在实力上有了质的飞跃。于是,一些人前来向杨凝风求教。对于这些人,杨凝风慷慨大方,趁机将吸纳法和经过补天经改良的军用刀法无私地分享给众人,希望借此机会在军中推广。
又是三个月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