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时候我家里条件不富裕,她也是。”
“那个乡下的镇里,就一个私塾,六七十个人挤在一个旧厨房改建的教室里,听一个先生讲课。”
“我俩挤不过那些块头大的同学,只能坐在后排,有时候抢不到位置,就一起站着。”
“她起初每节课特意早点来,帮我占位置,但后来就逐渐迟到,最终甚至直接不来上课。”
“有一次,先生说要交书和笔的费用,五十摩拉,我默默地替她交上。”
“事后她知道了,给了我一百,我说明天找你钱。”
“她笑笑说不用,万一后面还要交呢。”
“随后还递给我一袋日落果,说是她们家自己种的。”
“那袋日落果我吃了一个月,不是很甜,反而有些酸,风干后和拳头那么大,比石头还硬。”
“考前我找到她,要给她补课。”
“她笑笑说不用了,她脑子笨,不是读书这块料,家里人也希望她早点工作。”
“我怅然若失,我还没还你钱呢,明天给你。”
“她说好。”
“只是她没有出现。”
“后来我考来了璃月港,听同乡的考生说,有个老男人包养了她。”
“她一直懂得如何和那些上了年纪,有资产的男人聊天,一直长袖善舞,游刃有余。”
“那几年我还时不时听到她的传闻,直到某次,听说其中一位大房冲到了她的家里,揪着她的头发在镇里游街。”
“此后再没了她的消息。”
“毕业后我没有回到那座心碎的小镇,而是努力拼搏,终于在璃月港站稳脚跟,有了自己的事业。”
“每天觥筹交错,应酬不断。”
“昨晚送走客户后,我站在路灯下,看着灯火通明的商港夜景发愣。”
“一个小姑娘努力推着车,车上有几篓日落果,向我兜售。”
“看着小姑娘那双澄澈的双眼,我想起来曾经的她。”
“如果她当也自立更生,那该多好?”
“张罗着叫人把日落果搬到家门口的时候,我忽然听到了一个兴奋的声音,大声对我说,”
“啊,怎么会是你啊,这么巧!”
“我惊愕地抬起头,赫然看到那张熟悉而又陌生的脸,在记忆的潮水里,由模糊变得清晰,最后汇成了一个真实的她。”
“是啊,好巧。”
“哇,这是你的院子吗?”
“她站在我家门口,小心地探出一个脑袋,说,你家好漂亮。”
“要不要一起转转?我脑中一片空白,像是条件反射般呐呐地说。”
“我回家披上了一件新买的大衣,带着她上了街,走入热闹的人群。”
“夜晚的灯光下,璃月港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舞台,上演着无数的故事和梦想。”
“有的角儿一夜成名,有的商人一夜暴富。”
“她滔滔不绝地说着,话语里毫不掩饰地洋溢着艳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