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啊,站在整个大汉的角度来看,这岂不是就相当于养活了几十万百姓?哦,不对,因为雇佣的百姓吃饱了饭,而他们赚到的粮食拿回家养活了他们的家人!那大汉在巴蜀地区产的粮食不就是节约下来了?!
刘禅觉得整个人都有一些战栗,身上都起了一层鸡皮疙瘩,这种感觉……明明只是三言两语,却一下子解决了一个国家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的吃饭问题!
这……刘禅突然明白了自已父亲当年为什么要三顾茅庐请相父出山,这种感觉对一个君主来说……有些人的智慧真的让人震撼。
朱慈烺也是有些头皮发麻,原来……事情这么简单的吗?这意味着大明也能用这一招啊!而大明相较于蜀汉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巴蜀地区云南地区都在大明的控制当中,而且当地的将军都是忠于大明的!
“承乾说的不错,不过你们还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李元方夸奖了一句之后继续开口道。
刘禅和朱慈烺都是精神一震,居然还有?
“首先,从巴蜀到缅甸,不管道路多么崎岖,只要给百姓赚钱,并且管吃,这意味着绝对有百姓去做这些事。”
“那么当数十万人前进在这条官道上之后,这意味着这条官道会逐渐的不断的修建更加平稳,更加拓宽道路。”
“其次就是道路的沿线,每隔一段距离到了一些地势开阔的地方,必然会形成一些定居点。”
“因为几十万人的吃喝拉撒意味着当地的一些人可以从这几十万人身上赚到一些钱。”
“刚开始的百姓们可能舍不得吃一些好东西,但时间长了之后,必然会有一些商队跟随运粮的队伍,这意味着这些道路两侧的当地百姓会赚到钱,而赚到的钱会用于他们改善生活。”
“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些道路两侧的百姓得到了实惠,生活的更高了,意味着他们对大汉的认同程度将会更高。”
“对大汉更加认同,就意味着大汉的腹地会更加的平稳安定。”
“而沿途本多为山民,一些山民用猎物换取粮食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当越来越多的山民跟汉人逐渐开始交流,这些山民会逐步融入大汉。”
“几十年之后,这些山民都是大汉的忠实子民,到时候大汉的西南将很难叛乱。”
“而当地百姓赚到了钱,这几十万运送粮食的雇工赚到了钱,他们会用钱去买东西,或者用多余的粮食换取一些物资,比如说布匹,食盐,铁器等物资。”
“如果这个时候,大汉官方再自已建立几个商行生产布匹,再从百姓手里面兑换粮食,赚取部分差价。”
“那大汉的国库自然不断的提升。”
“百姓生活好了,他们就不希望打仗,而这个时候如果有人想要让他们这些美好的生活消失,他们会甘愿付出生命也要保护自已的生活。”
“当百姓明白他们为什么而战,而不是为了活命混口饭吃去参战的时候,他们爆发出来的战斗力,就算是伤亡五成,七成都不会有人退缩。”
李元方一行行的文字就仿佛重锤一样敲击在了刘禅和朱慈烺的心上。
这……这就这么一项,就盘活了整个大汉吗?这种纵观全局的大局观,这就是人和人智慧之间的差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