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海瑞是当时的名人,至少在官场的名气一点不亚于为数不多的几个内阁大臣。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海瑞敢于直言不讳地说出朝廷最大的弊端。这个弊端大家其实都清楚,几乎没有一个人不知道,但是出于总总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官员敢于说出来,并且是直接说给皇帝听。海瑞真的这么做了,出乎了大家的预料,也打乱了官场次序。这犹如一块小石子投入了一潭死水之中,激起一阵波浪。其实说真的这个波浪影响力并不大,但是随着波浪引起的相关反应可不可小视。
在当时三大矛盾横在大家面前,影响着国家和朝廷的安危。第一,君臣关系。嘉靖皇帝朱厚熜名义上是放权给内阁和司礼监,自己一心修道成仙。其实嘉靖皇帝朱厚熜是一个最注重权力和地位的皇帝。可能是因为他不是正统出身的缘故,他自己总觉得地位不稳固,所以经常担心有人抢他的皇帝宝座。年轻时是担心同宗同祖的堂叔、堂兄弟们,抢走他已经越来越喜欢的皇位;中年后担心有人利用他的孩子谋害他,杀了他假装他是生病死的,然后让他的孩子当傀儡皇帝;到了晚年的时候,几乎所欲有威胁的皇亲国戚都被嘉靖皇帝朱厚熜控制之后,他有担心自己的儿子们为了做皇帝,做出杀父杀皇帝的事情。所以他连自己的儿子也提放着,平时不但不让儿子们过多接触政务,更是连皇宫也不允许孩子们随意进出。嘉靖皇帝朱厚熜其实心里很清楚,世上根本就没有真正长生不老的不死仙丹或者仙法。但是他这个连自己儿子都不相信的皇帝,为了自己的皇位,希望自己活得久一点,所以才相信道学,目的就是能够多活一点时间,想自己当久一点神仙皇帝而已。一个连自己儿子都可以狠心下手的人,对自己的臣子们会客气吗?嘉靖皇帝朱厚熜要无限扩大自己的权势,就只能向臣子们下手。为了削弱臣工们手里的权力,为了让自己奴才太监们为自己管理好已经属于自己的权利,嘉靖皇帝朱厚熜宁愿让大家明目张胆的内斗和贪污。臣工们不是不知道嘉靖皇帝朱厚熜的险恶用心,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权势,大家依然愿意矛盾逐渐恶化下去,甚至于从中推波助澜。
第二个矛盾是地方和中央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的贫富差异越来越大。产粮大省湖|北、湖|南、河|南、山|东等地,还有沿海省份江|苏、南直隶、浙|江、福|建等地,老百姓的日子还算过得去,一些富户颇有积蓄。可是在西北和西南,还有未开发的岭南地区,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甚至于在一些地方,老百姓吃不起粮食,穿不上衣服,每天吃野菜和树皮为生,一家人只有一两套衣服,一床被子。几乎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环境里,令人不寒而栗。有了地区差异之后,大家都希望自己去富足的地方就职,不愿意去穷地方当官。就算上任了,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利益分出去,一个个像守财奴一样死死地看守自己的地盘。中央,也就是朝廷也没有什么办法。随着人口暴涨,再加上多年的天灾人祸,还有东南倭寇作乱,导致朝廷的税收年年不能足额上缴,入不敷出,亏空越来越大。朝廷只好一边加重税收,一边逼着地方快点还清过去的拖欠。一些穷地方式真的交不上税收,当年的都收不上,更何况是往年欠下的。一些富足的地方其实是交得起税收的,但是他们担心自己一下子缴足了税收,引起朝廷的关注后朝廷再下达额外的税收重任。所以就连这些富足的地方也学着其他地方拖欠朝廷的税收。到了后来索性大家比谁拖欠的钱多,谁就有本事。其实还有一个秘密,只要拖欠的钱财不到位,一般来说朝廷不会让这个官员离开原岗位。做到了封疆大吏这一层面的官员,已经无法再进步了,要是还清了债务的话,就代表自己要走人了。除了一些穷的省份的官员,想去富足的地方就任之外,许多的地方官员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地盘。因为自己已经完全控制了局面,自己的地盘成为了自己的后花园,想干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不需要得到别人的同意。一旦自己离开了之后,不但要重新打出一片天下,而且有可能去京城当京官。尽管京官比较威风,但是油水绝对不会比地方多,甚至于有卷入政|治斗争的危险,导致自己脑袋不保。所以地方官员一边像守财奴一样守着自己的地盘,不让任何人动自己的菜,一边对抗着朝廷。导致朝廷不看好他们这些地方官,又因为他们没有上缴足够的税收,不能便宜他们事实,只好让他们继续留任下去。这样一来地方和中央的关系越来越微妙,不但是上下级的关系,而且是债主和欠债人的关系,更有一种敌对态势存在。久而久之更大的危机出现了,地方上交朝廷的请求,朝廷不予理睬;朝廷下达的政令,地方爱理不理,甚至于阳奉阴违。没有事情发生的时候还好,一旦有事情发生的话,相互推诿和指责,甚至于相互攻击、谩骂,最后十有八九的案子不了了之。闽浙一带因为长期不足额上缴朝廷税收,朝廷索性对他们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这才导致倭寇攻占沿海地区,地方官员向朝廷求援,朝廷却无动于衷,倭寇几乎长驱直入,为祸闽浙一带数十年的惨状。
第三个矛盾是贪污问题。在整个大明,几乎没有一个衙门不贪污,没有一个官员是绝对清白的。就连秦泰刚刚担任刑部官员的时候,也莫名其妙地收到过上级发给他的一些银子。当秦泰得知这些灰色收入的真正来历之后,秦泰就没有再收下了。但是这笔钱依然照样发放,不过代秦泰领下的是秦泰的上司,秦泰不要的钱他老实收下算他自己的了。随着秦泰接触越来越多的秘密,秦泰渐渐明白了一个事实,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实。地方官员贪污,是为了进自己的腰包,更为了讨好上级,稳固自己的地位。六部衙门贪污是为了日常开销和自己的享受。内阁贪污是为了应付一些不能明说的开销,还有留一点银子以备不时之需。太监们贪污是因为他们没有后代,唯一的爱好只有金钱。他们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钱,就算是掌控再大的权力,目的还是为了捞更多的钱。但是皇帝为什么要贪污呢?皇帝和皇帝的家人由朝廷供养,皇帝不但吃得好睡得好,而且权力巨大,有什么理由再贪污呢?可是事实上不但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在贪污,而且皇帝贪污的钱最为巨大。早在第一个帝国秦国建立之前,君王的私人财产就已经从国库剥离出来。说白了就是说内库是皇帝自己家的财产,只有皇帝和皇帝的家人才有权利动用。国库的钱是公家的,虽然皇帝有权利动用,但是手续比较复杂,而且要受到百官们的监督和审核。当国家天灾人祸的时候,国库的钱总是不够用,这时候皇帝家的内库就成为了百官眼里的香饽饽,希望皇帝拿出一些内库的钱出来。但是皇帝绝对不会这么做,皇帝们都会想出各种各样的主意躲过去。当然了这时候的君王,绝对不会眼馋国库里的东西。但是当国泰民安的时候,国库富足的时候,君王们都会眼馋国库里的好东西,希望把国库里的钱划拨到自己的内库。任何一个君王都知道,明目张胆地从国库往自己家的内库拿钱,不但不好看而且会受到百官们的指责。所以君王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用自己的亲信掌管国库。这样不但可以实时监控国库的日常开销,把一些不必要的开支省下来,而且可以有利于君王们自己暗中贪污国库里的财物。到了嘉靖皇帝朱厚熜当政的时候,这个皇帝比以前的皇帝更加厉害,不但看上了国库里的东西,而且连地方上的好东西也不放过。他派太监到各地衙门蹲守,监管文武百官的同时,也大量地收集民间资产。把一些无主的田地和房产收归地方衙门或者有司衙门,再由他们把这些财产卖了。所得的钱财名义上是上缴朝廷,其实有一半以上进了嘉靖皇帝朱厚熜自己的腰包。当然了这是减去地方官员的剥削和太监们的“好处”之后的。举一个例子好了,当年在福建靠近内地的一处田地,主人因为躲避战乱离开了。衙门就以田地无人管理为理由收归衙门,然后公开拍卖出去。但是因为战乱和年景不好,再加上衙门急于卖出田地,所以本来十二两银子一亩的好地,只卖出了八两银子一亩。卖出的田地的银子以五两银子一亩上报,其他的银子衙门和监督他们的太监们私下分了。而这五两银子一亩的现款,名义上是上缴户部,进国库作为朝廷的收入的。其实只给户部不到二两银子一亩的“白条子”,其他的钱由司礼监代收,进了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内库。就算是给户部的钱,也马上被司礼监提走,算是抵消朝廷拖欠内廷的开销。这样明目张胆地贪污,给所有的官员们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大家索性集体贪污。他们只要把自己贪污的钱,上缴一部分给司礼监,作为孝敬给嘉靖皇帝朱厚熜就可以了。监管百官的司礼监因为有了大家的孝敬,又给嘉靖皇帝朱厚熜多了一份收入,就对百官的贪污不予理睬,甚至于放任他们去贪污。百官们肆无忌惮地贪污,最终结果只会伤害到国家的元气和老百姓的根本利益。一旦老百姓的底线被攻破,或者外敌一侵入的话,所有问题就会集中爆发。到时候国家危险了,朝廷危及了,皇帝要倒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