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的好:
不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
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
给您续上一杯茶,您哪慢慢地品,听我细细地跟您说。
话接前文,武人的地位如此低下,究竟是何原因呢?
两宋始终存在着监军一职,且多系统多类型。军队系统的监军有三个类型:宦官监军、官员监军、其他名目的监军如都监、走马承受、兵马都钤辖等。宦官监军以及走马承受从北宋中期兴盛,后期达到高峰,至南宋销声匿迹。
南宋的监军比较随意,呈现出长官即可任命、不限文武、有更多带兵权等特点。
最常见的是地方系统的监军,属于常设的地方武职,分布于南北各地州、县乃至路、镇各级地方,职能是管理驻军、带兵作战、监督地方官、向皇帝报告当地事务等,可能是兵马都监、监押的统称或别称。监军制度是宋代一项重要的军政制度、军事监察制度。
宋代监军一词不同寻常,包括多种职官,或为本名,或为俗称,因而或名实相符,或有实无名,或名存实亡。
宋代;监军;都监;走马承受;兵马都钤辖监军一职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设置,以后几乎一直存在于所有朝代,如赵翼所言:“中官出使及监军,累朝皆有之。”
因此,学术界多有研究,一般认为:“监军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国君或皇帝派身边亲信监督军队及其高级将领行动的一项特殊的军事制度。”
但此认识过于笼统,具体到各代,实际情况复杂得多,学界也多有研究。唯宋代的监军,至今未见专论,仅有间接的或局部的论文以及词语解释。
诸如张其凡《宋代宦官对军队的监督与指挥概述》涉及宦官充任的监军;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的《监军》条仅寥寥数语,除简单溯源外,至宋代就一句:“北宋初河北、河东、陕西沿边州府、川峡、广南州郡置监军”;而《词源》中的“监军”条,只字不提宋代;《辞海》中的“监军”条,仅言“宋代都监、监押统称”。
季德源《中国历史上的监军制度》一文,探讨了中国古代监军和监军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情况以及监军制度对加强军事集权制、对军队履行对内对外职能的历史作用,对监军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因属宏观概括,具体到宋代论述很少,而且显然是源于其错误的判断:“宋虽不设监军(见《续通典》卷三三《职官》),但宦官监军的记载仍可见之于史籍”,故只用很少的篇幅列举了宦官监军事实而已。研究宋代州级属官体制、宋代监察制度者只字不及监军。
研究宋代地方统兵体制者,虽明确指出“唐末道以下行政机构已出现监军”,进入五代,“监军制度已普遍推行至州县两级,甚至于寨”,但论及宋代却也不提监军和都监。
由此可见,学界对于宋代监军的了解十分有限、片面,还谈不上研究。
更奇怪的是,作为一个常设职官,《宋史·职官志》等史籍对其职掌却无专门介绍,只有零星记载。《文献通考》卷五九《职官考》虽有《监军》的专门记载,只是历数其源流,至五代结束,仍是片言不及于宋。
如此扑朔迷离,大概正是后代对其不了解的主要原因——“宋虽不设监军”之说即被此误导。
从古至今所有这些记载、言论,给人的印象是:宋代有监军,但可以忽略不计。历史事实证明,宋代不但设置监军,而且始终存在,职能不止一种,地域分布广泛,更绝非仅有宦官充任。
,,宋代监军有时也称监兵、监军使、护某地军(兵)、护戎。如名将马知节,“年十八,监彭州兵”,“又监潭州兵”,“雍熙间。
可以说宋朝灭亡最主要的几点就是一个是文官体系一个就是监军体系,还有一个就是接下来要说的兵制。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亡国。虽然兵制改革问题不一定是亡国的必然因素,但宋朝亡国的主要因素就是兵制改革。
宋朝对兵制主要的改革是哪几点: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职位。